Thursday, November 01, 2012

苏轼传世佳句

传世佳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19张)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编辑本段解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唐宋词选》注释说:   故国:这里是旧地的意思。指古战场赤壁。神游:在感觉中好像曾前往游览。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这是倒装句。俞平伯《唐宋词选释》的注释,"神游,犹言神往",其他两处与前书行文不同,但意思一样。   胡云翼《宋词选》:"故国神游:神游于故国(三国)的战地。""多情"一句也释成倒装。这三本 都可算"权威之作",但坦白讲,从训诂上说,"故国"的说法太勉强。"故国"虽然可以指"旧地",但"旧地"怎么会指赤壁"古战场"呢?东坡不正站在(他 自以为的)赤壁旧地吗?而如果把"故国神游"解释成"神游"于几百年前的赤壁战场,那也很奇怪。因为东坡现在就站在赤壁,"遥想当年",如果再加上"故国 神游",不嫌词费吗?更何况,当古书说"神游某某"时,一般是指不同于现在所在之地的另一个地方,当然可以指空间上的异地,如可以指久远时间之外的另一个 空间,也可以指一个想象的空间;但,似乎并不用来指现在这个空间,在多少年之前的同一个空间。像这三本词选所解释的"故国神游",在训诂上实在很难接受。[5]   郑骞先生编的大学教本《词选》曰:   多情,东坡自谓其亡妻也。东坡元配王氏,早卒,坡常追念之,集中《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即悼亡作。王氏归葬眉山,故云"故国神游"。"笑我"、"生华发"句,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   这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解释类似,似乎更合理。[5]

编辑本段评论

苏辙在为其兄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称苏轼“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6]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宋孝宗在为东坡文集所写的《御制文集序》中:称扬他“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在《跋东坡帖》中亦云:“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王水照:“从宋诗研究角度来说,我首先关注的就是苏东坡。因为苏轼是宋代最大的诗人,但是钱钟书先 生除了在《宋诗选注》里给他写了个小传,《容安馆札记》里没有专门的读苏条目,而在《中文笔记》中却发现了多处评论苏轼的批注。比如他评竟陵派谭元春《东 坡诗选》十二卷,谭友夏提出,当时有人认为“东坡诗不如文,文通而诗窒,文空而诗积,文净而诗芜,文千变不穷,而诗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认为“诗或以文 为委,文或以诗为委,问其原如何耳。东坡之诗,则其文之委也”。钱先生批道:“议论好。乃谓东坡之诗太尽也,自是的评。”之后,又引了许多古人的评论。钱 先生这段批语,实际上牵涉到苏轼以文为诗的 问题。我们一定对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谈苏轼诗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他谈苏轼《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车轮战,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从正面的 修辞效果来说的。从反面来说,也就是“尽”,不留余地,这实是散文的写法。在《中文笔记》中,钱先生还对苏诗进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获。”[7]

编辑本段轶闻

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 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 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 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 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 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 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 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 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 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 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 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编辑本段家庭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
  明代杜堇绘《苏轼题竹》
明代杜堇绘《苏轼题竹》
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 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 “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8]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 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情感沉痛深切。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 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 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 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 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 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 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 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 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 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吾老常鲜欢,赖此 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9]又写朝云悲情:“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 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 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编辑本段乌台诗案

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 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 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 表》引起的。表中说:“臣……荷先帝之误恩,擢至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这些用语 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 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 州逮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 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 不杀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由于各方面的营救 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