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01, 2012

百家講壇講稿——走近蘇軾(下)

  
百家講壇講稿:
走近蘇軾(下)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資料來源:適意人生---康震老師論壇)

第六集  知難而退
畫外音:
  上一集康震老師講到:元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僅十歲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親高太後垂簾聽政,高太後一貫反對新法,她掌權後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馬光等人,蘇軾的職位一躍為三品大員。但是隨著政治地位的改變,蘇 軾漸漸發現自己在朝中為官很難,所以就上疏朝廷,請求退出官場。作為一個文人來說,步入官場是其一生的追求,但蘇軾現在在仕途上選擇的不是進,而是退。那 麽,蘇軾在朝中究竟遇到了什麽困難?這個難到底是什麽?他要退到哪裏去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為您講述蘇軾仕途路上的又一次選擇,十集系列節目 《蘇軾》第六集《知難而退》正在播出。

康震:
   上一集我們講蘇軾東山再起,他再一次地回到了朝廷,並且在較短的時間裏邊,一躍而成為一個三品大員,但是很快他發現自己所堅持的政治原則和政治觀點與他 本人所處的政治立場、政治派別之間存在著矛盾,特別是與當時反對派的舊黨人物的領袖司馬光存在著矛盾,那麽這個讓蘇軾既感到很苦惱也感覺很無奈。司馬光去 世之後,蘇軾跟舊黨人物之間的這種矛盾,非但沒有停止,而且隨著新一輪的矛盾的開始,更加加重。那麽這個新一輪的政治矛盾是什麽呢?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洛 蜀黨爭”。在北宋的歷史上,有三個很著名的學術兼政治派別:一個是以當時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洛黨,因為這兄弟兩個都是河南洛陽人。還有就是蘇軾、蘇轍兄 弟為首的蜀黨,四川人。還有一個是什麽呢?以司馬光為首的朔黨,因為司馬光是山西人,那麽山西朔縣古稱朔州,所以歷史上把他這一派叫朔黨。

畫外音:
   元祐元年九月一號,為相八個月的司馬光病逝,司馬光去世後,蘇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更為激烈。尤其是和道學家程頤格格不入,倆人的門生故吏也緊隨其後。 於是在當時的情勢下就形成了洛黨和蜀黨兩大派系。這時,一件事情的發生導致了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洛蜀黨爭”。那麽,這場“洛蜀黨爭”究竟是什麽原因引起的 呢? 蘇軾的引退是否和這件事情有關系呢?

  康震:
  宋哲宗繼位以後,蘇軾給他當老師。那麽這個程頤呢,因為是當代的大儒,司馬光奏請朝廷,也請他給小皇帝哲宗當老師,但他的等級、他的官位比起蘇軾要低很多,程頤學問很大,程氏兄弟是宋明理學的奠基者和開創者,他們的思想體系對後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但是程頤這個人很古板。 舉 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元祐元年)九月一號那一天,司馬光去世了。當朝宰相去世那是很大的事情,趕了個巧,這一天,正是皇帝要率領百官到首都的南郊,舉行祭 祀天地神靈、同時安放神宗靈位的這樣一個儀式,這在古代叫什麽呢?叫吉禮。我們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啊,在中國古代有五種禮:像 祭祀天地神靈、祈福國家國泰民安,這叫吉禮。還有一種就是祭祀亡靈、要吊唁死者的這叫兇禮。還有一種叫軍禮,就是軍隊裏邊的禮儀。還有一種禮叫什麽呢?叫 賓禮,就是往來國家之間的交往、君臣之間的交往,這叫賓禮。還有一種是什麽呢?皇上登基、冊封太子,這叫嘉禮。像這次皇帝率領百官祭祀天地、安放神宗的靈 位,這是好事兒,是吉祥之事,是吉禮。
   那麽他帶百官吉禮舉行活動這個時間是比較長的,一直到(元祐元年)九月六號活動才結束,這一結束,百官們,大家就匆匆忙忙地趕緊把服裝換了之後,要去司 馬光的家裏邊,去宰相府怎麽樣呢?去吊唁他們敬重的老宰相。司馬光這個人,在人品、道德、學問方面,是一代楷模。主持司馬光葬禮的是誰呢?是程頤。程頤不 讓大家去,說你們不能來吊唁,理由是什麽呢?理由是《論語》裏邊的一句話,《論語》這句話怎麽說的呢?說子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篇】) 如果你今天參加了葬禮和吊唁之類的活動,你就不宜再參加大型的演出、歌唱、喜慶的活動。在一天的時間裏邊,哭了一通之後,然後又去參加笑的活動,這不好, 不莊重、不合禮儀。所以他說這個不行的,你們改天明兒再來吧。其實啊,這頗可考究一番,古代的禮儀也是根據人的常情設置的,我們可以認真想一想啊,一個人 在極度地悲痛之後,是很難轉悲為喜的,這個不符合情緒轉換的一般規律,但是如果一個人特別地高興、特別地喜悅,那可以由喜轉悲,這就好像流水一樣,你要從 高處往低處流,那比較好辦,你要說從低處往高處流,那得裝個自來水管。孔子說的是你今天哭完了以後,就不能再去笑了,沒有說你今天笑完了以後不能哭啊?所 以當時馬上就有人給程頤提出這個問題說:孔子說過“哭則不歌”,沒有說過“歌則不哭”啊。這孔子真是,你要說你把話說全了。那麽這個程頤聽了以後他可能做 夢也沒想到會有這種反駁,就漲紅著臉跟人家爭起來。
   這個事兒本來跟蘇軾八桿子都打不著,可蘇軾是個什麽人呢?他那種性格本來就不喜歡程頤這種人,又古板,看上去又僵化、不變通。他本人是個什麽呢?是個很 善於變通的人,又很幽默風趣,看見程頤在那兒還在據理力爭的樣子,心裏頭就泛起一種反感,忍不住就要說一句話:“此乃鏖糟陂裏叔孫通所制禮也”。這話特別 文雅,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叔孫通是何許人也?叔孫通是秦漢時候的一個儒生,劉邦打敗項羽得了天下以後,做了皇帝,需要有人為他制禮作樂,就是定規矩。叔 孫通就給他定了一整套朝廷上上下下的規矩,劉邦覺得自己坐在這套規矩上面做皇帝,威風多了。所以叔孫通是漢朝的時候的一個大儒,也算是漢朝建國之初設置禮 儀的一個總監和總策劃。那麽他說的“鏖糟陂”是什麽東西呢?這個“鏖糟陂”啊,是開封市郊區的一個沼澤地、一個爛泥坑。這句話連在一起就是說,你說的這套 道理、你說的這套禮儀制度,就好比是從郊區的一個爛泥坑裏頭爬出來的一個冒充的書孫通所制定的一套禮儀規矩。換句話說,你是個村學究、你是個假學者 、 你是個冒牌貨。那麽現場的氣氛是很莊嚴的,是很悲痛的,程頤一臉地認真跟人家在那爭論,突然他說了一句話,說這個人只不過是從郊區爛泥坑裏頭爬出來的假學 究、村學究,跟整個這個氣氛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當時的人就哄堂大笑。那你想這個程頤,人家也是皇帝的老師,有頭臉的人物,你蘇軾雖然有才華,你也不能這 麽笑話我呀,我跟你沒完。畫外音:蘇軾的這番話,表面上來看似乎只是同事之間的口角之爭,無關國家大體,最多不過反映了蘇軾、程頤兩個人之間的思想、誌趣 和性格上的歧異,但是,就是這樣一句話,開啟了“洛蜀黨爭”的前兆,從此這場戰爭就沒完沒了。面對這場口角之爭,我們不禁要問,蘇軾的一句取笑之語,為什 麽就會引起洛蜀兩派激烈的黨爭呢?他們爭來爭去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康震:
   我們剛才說了,司馬光去世以後,宰相的位置空出來了,誰在當時最有可能一腳踏上這個宰相的位置,誰就有可能成為別的政治派別抨擊的首要對象。蘇軾這個時 候再也不像他父親給他起名字的時候,那個“軾”的精神了,他太鋒芒畢露了。十七個月的時間裏邊,就做到三品大員,那剩下的根本不用十七個月的時間,也許就 能做宰相,這是大家都能看得見的。大家都不願意讓蘇軾坐到這個位置上,不願意讓他做大。以至於在高太後的面前公開地講:您偏袒蘇軾。高太後非常生氣,說我 偏袒他做什麽?他又不是我們家親戚,弄得我火起,把你們兩派人全部都趕出朝廷去。實際上當時高太後已經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什麽呢?因為在朝廷裏邊,對皇帝 來說,第一,害怕底下的大臣團結起來,團結起來就對付他,他受得了嗎?他希望底下有黨爭,這樣能分散他們的團結力。但是呢,如果這黨爭太激烈了,就容易動 搖官僚統治的基礎。那你畢竟國家要運行嘛,大家還要做事嘛,是不是?所以我們說,表面上來看,是蘇軾跟程頤個人之間的口角之爭。再往後看,是洛黨和蜀黨的 口水大戰。那樣的口水大戰的後邊,我們又看到,那就是深刻的政治權力鬥爭,這個權力是最高的權力,位及人臣的權力。
  那麽蘇軾呢?蘇軾回到朝廷來不是來搞政治鬥爭,也不是來搞權力鬥爭的,他也許是抱著一個很樸素的想法,就是能不能利用在朝廷的這段時間,做一點點對國家對老百姓有用的事情。 所 以你註意,蘇軾在這場爭論當中,自始至終堅持兩點,這兩點非常重要,是我們判斷蘇軾在這場政治爭論中的立場和角色的性質問題的一個關鍵。第一,蘇軾一再地 堅決地反對大興文字獄。就是不要因為有人爭論,有人寫了譏諷朝政、或者議論朝政的文字,而扣上一些很大的罪名。第二,他再三強調,他跟大家的爭論的核心在 於他與司馬光的政見不同,具體來說,就是是否應該繼續推行免役法,他始終把他自己要爭論的這個範圍,限定在就是免役法的推行與否上,這個是很關鍵的 ,他不願意讓這場爭論最後演變成為什麽呢?權利和政治鬥爭。所以他這個頭腦是很清醒的,但是我們知道政治鬥爭一旦展開,它不以他的個人意誌為轉移啊。

畫外音:
   事情發展到現在,蘇軾慢慢地察覺到,他與司馬光之間的分歧由原來的政見不同,開始走向政治權力的鬥爭,蘇軾在這場爭論中不但感覺到深深地疲倦,同時他也 嗅到了一絲恐懼的氣味。曾經遭受過囹圄之苦的蘇軾,這時感覺到在朝中為官真是太難了,他再也不願意在這場口水大戰中重蹈覆轍,所以他連上四道奏章,請求離 朝外任,離開這是非之地。在宋哲宗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終於批準蘇軾任浙西地區的行政長官兼杭州市的市長。杭州西湖是蘇軾向往的地方,蘇軾在這裏曾經留下過美麗的詩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那麽,蘇軾再次重返西湖,西湖是否依然美麗呢?我們今天徜徉在西子湖畔,那美麗的“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是出自誰的傑作呢?

康震:
  既然到了地方,蘇軾就想好好地給老百姓做上幾件實事兒。天天在朝廷裏泡著,來回是你爭我鬥,口水來口水去,什麽問題也解決不了,既耗費生命,又耗費才華。那麽他到了杭州以後,最值得稱道的,是做了一件什麽事呢?就是西湖的綜合治理改造工程。
   我們都還記得,他年輕的時候第一次到西湖的時候,寫的那麽美的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可這回他來一看西湖啊,覺得淡妝濃抹不相宜了,發 生了很多變化,為什麽呢?他分析了兩點,你看他這分析跟別人都不一樣,首先從文學的角度他分析了西湖,他說西湖是什麽?西湖是杭州的美麗的眼睛啊,現在這 眼睛得了白內障了,得治理,給它得做手術,這是文學的角度。從生活的角度,他提出什麽呢?說西湖是杭州城農田灌溉、民用水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如果這個水源 被破壞了,杭州市人的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大的問題。那麽他說“近年以來,堙塞幾半,水面日減,茭 葑日滋。”(【申三省起開湖六條狀】)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都知道,有很多大型的湖泊最後遭到汙染,無非就是那麽幾種原因。他說西湖也是這樣,第一, 西湖水面上種了大量的水生植物,繁衍得過多,把水面都遮起來了,我們知道如果湖面上的水生植物過多的話,遮住了陽光,不利於水下生物的生長,那魚兒都缺氧 了,最後魚在水底下都變死了,那怎麽辦?這是一個。再一個,西湖我剛才為什麽說是得了白內障呢?西湖底下的淤泥壅塞得過多,把水道都堵住了,水都發臭了。 蘇軾當時就感慨,再過二十年,再這麽下去,西湖不復存在了。西湖不復存在,“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杭 州如果沒有了西湖,那就不像個人的樣子,人怎麽能沒有眼睛和眉毛呢?所以蘇軾對杭州的這種看法、這種改造的思想,既有美學的觀點,又有實際功利的觀點。他 對西湖的改造,既表現了一個文人的情懷,又表現了一個地方官和政治家的這樣一種理性的思考,他把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所以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要什麽呢? 要疏通西湖的湖底。你說起來好聽,這工程特別大,那麽治理西湖有一個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就是這個西湖底下挖出來的淤泥、水草,怎麽處理?幾十萬立方呢, 這些東西往哪兒堆去?蘇軾調查研究到實地考察,想出一絕招,什麽絕招呢?兩全之策。他用這些挖出來的土方、淤泥,在西湖的西側,修一座長八百八十丈、寬五 丈的長堤,溝通南北,這是非常絕的一招,兩全其美啊,這個長堤修起來以後,首先處理了淤泥的問題。第二,溝通了西湖的南北,這樣從湖的北邊到南邊,就不用 再繞湖三十裏路,那太遠了。第三,作為蘇軾來講,那修這長堤遠遠不夠,他得在這長堤上點綴一些美觀的景物。怎麽著呢?他在這個長堤上修了六座橋,名字都特 漂亮:跨虹、望山、映波,這一看就是個文人當市長做的事情,而且還修了九座亭臺。你想想看,其實它本來是一個什麽呢?本來是一個很單純的水利工程,但是由 於蘇軾的參與,把它變成了一個使山川秀美的工程。這還沒完,他想得更遠,現在給它疏通了,水草都除去了,回頭長出來怎麽辦?這是個問題啊,水草最容易在什 麽地方長呢?就是靠近河灘的地方、河岸的地方,他把靠近河岸、湖岸的地方全部出租了,租給農民種什麽呢?種菱角。為什麽只種菱角呢?因為種菱角的前提是必 須把雜七雜八的水草全部除幹凈,這個菱角才能得到有效地生長,他的每一項舉措,都是功利性和審美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個不得了,很值得我們現在的市政官 員去參考。他一想:這現在有人不自覺啊。我們都知道西湖的湖面是很大的,在當時,有的人就在上面種水草你拿他怎麽辦?我能天天弄個辦公桌,坐在西湖邊上, 來個人舉個紅牌說不許種?那不可能啊,怎麽辦呢?他在湖的中心地帶,劃了一個三角區域,在三角形的三個尖端,蓋了三座小石塔,這三座石塔,後來就演變成為 西湖十景當中的“三潭印月”。在晚上,你泛舟西湖的時候,月光如水,照在西湖上,三座小石塔倒映水中,你還想去種水草嗎?欣賞都欣賞不過來,還顧得上種水 草?他用美的情愫來打動那些想種水草的人,都不想種了。所以我說,西湖的十景當中,至少有兩景,是蘇軾水利工程的副產品,一個是“蘇堤春曉”,一個是“三 潭印月”。後來我們的人民群眾,為了紀念蘇軾的功勞,就把這個長堤叫“蘇公堤”,簡稱“蘇堤”,它與西湖北面的“白堤”,白居易修的“白堤”,成為西湖中 間最為著名的人文景觀。畫外音:對於蘇軾來說,治理西湖這是一次文學的拯救,也是生活的拯救。蘇軾這種苦中作樂的功夫是古今文人少有的。無論生活怎樣令他 失望,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人生失意時,他可以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千古佳句,表現出一個大文人的詩人情懷。但是作為一個 官人,蘇軾經常會面臨大量的公務。蘇軾來到杭州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大案,那麽,作為文人的蘇軾是如何來判這件大案的呢?

康震:
  那麽他到了杭州以後,他大量接觸的還是很瑣碎的具體的官司,我們經常看戲裏邊演戲的人,當地的州府官員一上來就是判案子,他也免不了要斷案子,你看蘇軾是怎麽斷案的?他這個斷案,這個文人色彩太重了,典型的蘇軾式的判案。
   有一天,有一個偷稅漏稅的案子來了,當地官員押上一小老頭,花白胡子,穿得特寒酸,背一個大包裹。來了以後啊,蘇軾一看著包袱上寫了一行字,寫了什麽 呢?“翰林學士知制誥蘇某封寄京師蘇侍郎收”。這什麽意思啊?就是說蘇軾不是原來擔任的官就是“翰林學士知制誥”嗎?蘇軾寄給他的弟弟蘇轍的這個大包裹, 這就很納悶兒了,蘇軾沒有寄過東西啊,再說這個官職名字也不對,他現在這個官職不是已經換了嗎?這消息太不靈通了。一問才知道是怎麽回事兒,這個窮酸的、 花白胡子的小老頭是福建人,考科舉老考不中,愁死了,這回又到京城要來考試,沒錢啊,路費都沒有,就是有路費到京城,你考試怎麽著也得考上個十來天,這費 用從哪來?同鄉的人很可憐這老頭,覺得一輩子為科舉奮鬥到今天,總要幫幫他,大家給他湊錢吶,買了兩百匹的麻紗,聰明人給他出主意說,你這個麻紗很重要, 你拿上這兩百匹的麻紗,帶到京城把它賣掉,哎,這不就有錢了嗎?這辦法是挺聰明,再底下一想也挺笨的。為什麽呢?你要真是一路打著要賣它的旗號去的話,沿 途的關卡抽稅就給你抽光了,本來還能賣一千塊錢,交稅交上八百塊,那你還賣個什麽勁兒。這怎麽辦呢?老頭兒覺得自己挺聰明,想個絕招,就是剛才那個條子上 的事兒,就是說蘇軾委托他把這兩百匹麻紗,帶給他的弟弟蘇轍。這我是代人寄托東西的,對不對?我又不是做買賣,那人家看見就不會抽我的稅對不對?這辦法挺 靈的,從福建一路走過來,沒人讓他交稅,大家一看都知道蘇學士,是不是?可老頭兒呢,聰明得有點過頭了,他跑到杭州來,還把這個東西給人家看,那當地的稅 務官員一看,我們杭州知州早都不是這個“翰林學士知制誥”了,而且他現在就在杭州,從來沒聽說過讓一個人從福建帶東西到京師,去給他弟弟(送)麻紗?馬上 就帶過來給蘇軾一講,蘇軾勃然大怒,一拍驚堂木:搞什麽搞?這老頭才知道眼前這個官員啊,就是蘇軾蘇東坡。這個很麻煩了,你想,這真的是偷稅漏稅,而且一 直偷著過來的,漏著就過來了。那麽蘇軾對這樣一個既可氣又可憐的老讀書人怎麽處理呢?他沒有再拍驚堂木,他把這個包裹上的舊條子撕掉,拿了一個新的紙條 子,提起筆來就寫“龍圖閣學士、鈐轄浙西路兵馬知杭州府蘇某、封寄京師竹竿巷蘇學士”。他這個要寫得準確一點,因為他現在的官職已經變了嘛對不對?那你要 給人家去帶東西,你得有個具體的地址啊,京師那麽大,他弟弟在哪兒住呢?住在竹竿巷,而且他弟弟的官職現在也變了,是翰林學士,所以叫蘇學士。他把這個寫 好之後,又貼在了這個包裹上。他告訴這個老讀書人,這個人叫吳味道,說老前輩啊,這回你背著這包裹到皇上跟前說都沒事兒了。吳味道喜出望外呀,原來以為這 輩子到這兒就終結了,怎麽著也得坐大牢了,沒想到繼續背著包裹進了京城。我們可以相像,我們也不用再去猜測他是不是真的把這麻紗給賣了,總而言之,我們知 道的一個結果是:他考中了進士。考中進士之後,他還專門到杭州來向蘇軾道謝,蘇軾非常高興。這個故事跟法律其實毫無關系,它傳達出來的是蘇軾的一種為人之 道,就好像當年歐陽修寬容他編造典故一樣,蘇軾也樂於寬容這個可憐的老人,給他一條出路,這就是蘇軾的魅力。
   北宋的時候做官的人太多了,讀書人是數不勝數,為什麽我們獨獨地喜歡蘇軾?它的答案是存在於他處理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這樣一個基礎上的,但是我們剛才 說了,蘇軾不願意再攪到無謂的政治鬥爭當中去,他願意回到地方。所以我們今天講的題目叫什麽呢?叫《知難而退》,不是說他整個退出人生了,這個難指的是什 麽呢?是在中央做官難吶,在中央做官做得官很大,在開封首都待著,生活環境、經濟條件都很好嘛,跟家人成天在一起,特別是跟他自己的弟弟朝夕相處,多愉 快。但是實際上他不愉快,他知難而退,退是退到哪兒?退到地方上,雖然生活的條件相對艱苦一點,跟弟弟不能朝夕相處,但心情是愉快的。

畫外音:
   節目至此,關於蘇軾一生的宦海沈浮,我們暫告一段落,通過蘇軾在仕途上跌宕起伏的經歷,我們知道,蘇軾在官場上的不得誌,導致他悲劇的一生,但是正是這 種潮起潮落的政治生涯,才賦予了他非凡的藝術成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蘇軾兩千七百多首詩詞中,不但有震古爍今的詞作,同時也有一些 蕩氣回腸的詩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那麽,蘇軾的感情世界會是怎樣的呢?從下周一開始,康震老師將帶我們走進大文學家蘇軾的情感世界,了解一下蘇軾和妻子、兒子之間的天倫之樂,和弟弟蘇轍之間的手足之情,重新為我們塑造一個《東坡印象》,以及幾番大起大落後的蘇軾,是怎樣走向人生旅途的終點的。精彩節目,不容錯過。


第七集  天倫之樂
畫外音: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誰,讓蘇軾如此魂牽夢繞?“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又是誰,讓蘇軾這般悱惻纏綿?自古風流才子總要配多情佳人,那麽,蘇大才子將會與家人唱出怎樣的歡歌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繼續帶您走進蘇軾,解讀蘇軾家庭生活之《天倫之樂》。

  在前面的系列講座中,康震老 師帶領我們走近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蘇軾,跟隨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帶給我們的積極與無奈。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分專題來探討蘇軾人生的各個側 面。蘇軾做為中國古代一流的才子和文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歷來備受人們關註,那麽,蘇軾究竟擁有怎樣的家庭生活?流傳千古的悼亡之詞“十年生死兩茫 茫”究竟為誰而做?這期間,又寄托著蘇軾怎樣的哀思與惆悵?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將帶您走進蘇軾的家庭生活,為您精彩講述百家講壇系列節目蘇軾第七集“天倫之樂”,敬請關註。

康震:
  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鄉,都是眉山人,她比蘇軾呢小三歲,結婚的時候蘇軾十八歲,她十五歲。她給蘇軾生的兒子叫蘇邁,是蘇軾的長子。根據蘇軾給王弗所做的 《亡 妻王氏墓誌銘》中的記載,蘇軾對王弗的評價很高,主要有兩點:第一說她夫人“敏而靜”。就是非常的聰敏,同時呢又不事張揚。第二是什麽呢?叫“有識”,有 見識。為什麽有這兩個評價呢?在這篇墓誌銘裏面,蘇軾展開了一個漫長的回憶。剛結婚的時候,蘇軾其實啊不大看得起他這個妻子,覺得他這個妻子沒什麽文化, 十五歲嘛,還是個小女孩,就在家裏做做家務,伺侯伺侯公婆,足矣。後來這種看法有轉變,為什麽呢?有時候蘇軾在讀書的時候,在溫習功課的時候,她這個夫人 在旁邊,靜靜地做針線活兒,也不吭聲。蘇軾雖然聰明,可是有時候背書背著背著也有卡殼兒的時候啊,哎,有那麽幾次一卡殼想不起來了,她這個夫人在旁邊悄沒 聲兒地給他提個詞兒,悄沒聲兒地提個詞兒,提完詞兒之後,就接著做她的針線活兒。哎?這蘇軾覺得很奇怪,她給我提詞兒?指著滿屋子的書,挑了幾本書就問 她。沒發現這個夫人,全都能回答上來,呃唷,大吃一驚,沒想到自己娶了一個特別有文化,特別有知識,特別聰明,特別有智慧,但是又不吭聲的這麽一個好妻 子。這是蘇軾對他的夫人呢,在認識上一個很大的轉變,不是個笨丫頭,是一個聰明女孩,可是問題在哪兒呢?蘇軾自以為現在對夫人有了新的認識,他錯了,他夫 人對他的認識比他對他夫人的認識要深刻得多。王弗對她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數了。他有文化,他有知識,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樣,缺乏生活的基本常 識,不會待人處世。他夫人就發現這個人啊,能分得清什麽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麽是好人和壞人。他做了官以後家裏邊經常來朋友拜訪他。哎,王弗呢 經常躲在這個屏風後邊兒細細地聽,這個蘇軾跟這客人怎麽說話。有一天哪,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後面出來就跟他說,這種人你跟他浪廢什麽時間啊, 你看他跟你說話的時候從來沒有標準,說話總是模棱兩可, 你 想怎麽說,你有什麽意見,他就迎合你。象這樣的人,你不要跟他交往,不要跟他說話。蘇軾說是是是,但是可能是有點不以為然,心中說,官是我做,又不是你 做,對不對?有一次,來了一位,這位是個見面熟,一見蘇軾之後簡直就跟老朋友,顯得特別地親密,什麽話好聽就給蘇軾說。走了以後啊,王弗就出來說,這樣的 人就不能跟他交朋友,屬於什麽呢?來得也快去得也快。那麽夫 人的話到底應驗不應驗呢?在給夫人寫的墓誌銘裏面,蘇軾非常慚愧地回憶道:每次夫人都說對了,他不能不服這夫人的判斷力比他要準確。所以你說這有時候這事 很奇怪,你說蘇軾,是當代的大才子,一流的文人,很關心天下的大事。她的夫人有文化,但是比不上他,只關心身邊的小事。問題在什麽地方呢?生活當中沒那麽 多大事,基本上是由小事組成的。所以蘇軾基本上在這類問題上都得聽他夫人的。夫人經常告訴他說:現在你的父親不在你的身邊,可沒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 情一定得慎重。所以蘇軾的這個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特別聰敏,特別有智慧,特別精明的一個女性。

畫外音:
   王弗嫁給了少年天才的蘇軾,在多年的生活中,王弗曾經陪伴蘇軾紅袖添香,熬過了寒窗苦讀的寂寞,也曾經歷了蘇軾春風得意、感受金榜題名的風光,他們同甘 共苦、相濡以沫,不僅僅是一對少年夫妻,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伴侶。然而,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由於身體抱病,王弗不幸於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於京城開封, 年僅二十六歲。王弗的早逝,帶給了蘇軾巨大的傷痛。那麽,才華蓋世的蘇軾將會唱出怎樣哀怨纏綿的挽歌,來悼念這位亡妻呢?

康震:
   他夫人去世了以後,蘇軾的父親跟他說,說你這個夫人跟你是同患難的,將來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親埋葬在一起。蘇軾在過了十年以後啊,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 已經歷盡了宦海的風波,有一天晚上他作夢,夢見了他的這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傷,寫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詞《江城子》。這詞說: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應該說十年的陰陽隔絕,都沒有能夠斷絕蘇軾對他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誼,為什麽呢?你看他在這詞裏面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 無處話淒涼”,夫人遠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無法跟她相見,多麽地淒涼。而他自己現在要找一個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現在心中的苦悶講給她聽,沒有了,再也 不會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風的後面,聽到他和客人的談話出來勸他兩句,沒有了。這個時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見面,他已經變了樣子了,再也不是十年前那個翩翩少 年,而是一個塵滿面、鬢如霜的中年人。這些年的宦海的風波,這些年在仕途上的種種的不順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地讓他想起、他的妻子是多麽地寶貴。所以在 晚上他做夢的時候,夢到了他妻子永遠地留在他腦海當中的,就是那個小軒窗、正梳妝的妙齡的妻子。“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見了面之後不知道該說什麽,只 有不停地哭、不停地哭,為什麽呀?千言萬語都說不出來,這些年互相之間的彼此的思念。這個偉大的詞人偉大的文學家,他在描寫一種人類最基本的情感的時候, 卻往往能夠使用異乎於常人的藝術的手段,使得陰陽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卻從而更加容易撥動我們內心那個非常脆弱的心弦。“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 岡。”當明月再一次地照到那一片松林的時候,照到了你的墳塋之上的時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流下了眼淚。所以蘇軾他可以寫“大江東去”這樣超邁的作品,同時 他對於那種非常微小的、非常細微的男女之間的戀情,男女之間的相思的這種感情,也寫得非常地動人。所以總的來說這第一位夫人王弗,在蘇軾的心中是什麽呢, 是聰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給他留下了長久的、多情的回憶。畫外音:原配夫人王弗的早逝帶給了蘇軾巨大的哀慟,那麽,在以後的歲月中,誰將為蘇軾續寫生命的 樂章,成為續弦夫人?她和王弗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蘇軾對待她,又有怎樣的情感呢?

康震:
   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蘇軾要小十一歲,二十一歲那年嫁給了蘇軾,也就是說蘇軾在三十二歲那年娶了這個王閏之。他給蘇軾生了兩個兒 子,一個叫蘇迨,一個叫蘇過。王閏之跟他這堂姐的性格完全不一樣,她沒有堂姐那麽聰敏、那麽智慧、那麽精明,但她非常地溫柔體貼。她去世的時候也只有四十 六歲,蘇軾在給她寫的這個墓誌銘裏邊,對她有兩個評價,第一個是“ 婦 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於天。”這評價很高。她做母親做得最好。對她堂姐留下來的這個長子蘇邁,她看待他就好象是自己的兒子一樣,對三個孩子的 愛完全是平等的,一樣地深厚。這是第一。第二說什麽呢?說“得失如一,隨遇而安”啊,王閏之跟王弗不一樣,因為王弗去世得很早,當時正是蘇軾還沒有完全在 仕途裏邊展開翅膀飛翔的時候。王閏之不一樣,她跟隨了蘇軾二十六年的時間,經歷了什麽呢?經歷了蘇軾在朝廷裏邊做官,後來怎麽樣呢?又被貶到黃州。後來又 回到朝廷做官,經歷這麽好幾個階段,起起伏伏,那麽她跟著蘇軾的時候毫無怨言,而受苦的時候她沒有怨言。但當蘇軾回到朝廷發達的時候,她也沒有那種耀武揚 威,始終保持一顆很平常的心態。蘇軾在這一點上對她評價很高,而且她對於維持蘇軾這個和諧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王閏之肯定沒有她姐姐那麽聰明,這是 可以肯定的啊,比如說吧,我們知道蘇軾在湖州的時候,不是被那個朝廷的官員抓走了嗎? 後來蘇軾給他的朋友文彥博寫的信裏面說,說了什麽呢?說他被抓走了以後啊,王夫 人非常憤怒,把蘇軾寫的那些書稿啊、詩稿都拿出來說,寫這些東西有什麽好處?幾乎把我們全部都嚇死。“嚓”打火機一點,火柴一點,就全燒了,所以等到後來 蘇軾回來之後,一查發現“十亡其八九矣”,燒掉很大的一部分。但你也不能怪她呀,就是什麽呢?她這個王閏之啊,她是一個非常溫柔的非常體貼的很多情的這麽 一個夫人。但她受不起這種政治風浪的驚嚇。他的夫人(王閏之)去世的時候,蘇軾非常難過。因為這個王閏之啊,陪伴他的時間特別長。他在這個祭文裏面寫道“ 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幹 。”說你去世了以後再也沒有人站在門邊迎候我回家了,再也沒有人去照顧我們的田園了,嗚乎哀哉我非常地難過呀,為了你,我流幹了我所有的眼淚。對於王閏之,蘇軾也是無比地留戀,表達出一種非常深厚的感情。

畫外音:
   王弗、王閏之姐妹倆,先後陪伴蘇軾走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歲月,王弗的聰敏智慧,幫助蘇軾走向成熟;王閏之的細心照顧帶給了蘇軾最溫暖的體貼。但是,在蘇軾 的生命中,還有另外一位值得書寫的女子,她的出現,完滿了蘇軾風流才子和多情美人的傳說。她的存在,豐富了蘇軾灑脫不羈的人生。那麽,她究竟是誰呢?

康震:
  在蘇軾的情感生活裏,還有一個人也很重要。就是他的侍妾朝雲。這朝雲哪他要比蘇軾小二十五歲,原來是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那時候朝雲才十二歲,收進來的一個小妾 。 她跟蘇軾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關於朝雲哪,民間的傳說很多了,應該說蘇軾關於朝雲,所留下來的文字,是最多的,紀念朝雲的文字,也是最多的。他給朝雲有 兩個評價,兩句話,一個叫“敏而好義”,一個叫“忠敬如一”。敏而好義是說什麽呢?就是說朝雲不但很聰穎,而且具有丈夫一樣的義氣。忠敬如一,是對我,對 我這個家,始終保持一顆忠心,換句話說,她做為一個侍妾,她 所應該給(這個)家庭承擔的責任,遠遠其實不應該是那兩位妻子所承擔的那麽重,但她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來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北宋的時候,士大夫啊他可 以招很多這樣的歌妓和侍妾,她們並沒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要為這個家庭付出什麽。那麽原來可能有一些召進來的這個歌妓啊,她們主要的作用是什麽呢,有客人 來了之後跳舞啊,或者給他們敬酒啊,但是如果這個家庭敗落了,很多這樣的侍妾都離開了家庭。但是朝雲沒有。朝雲曾經給蘇軾還生過一個孩子,叫蘇遁。但是呢 很快夭折了,這件事情對朝雲的打擊非常大,但是她也沒有離開蘇軾的家,包括蘇軾被貶到惠州,過著非常窘困、非常艱難的生活的時候,朝雲都始終如一地陪伴在 他身邊。那麽我們說,朝雲跟前邊兩位夫 人,有什麽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朝雲應該說,在蘇軾看來,更多的象是他的一個誌同道合的知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有一天下午啊,這個蘇軾在院子裏 散步,當時正是暮春時節,陽光普照,很舒服,家裏邊的人都忙忙碌碌地,蘇軾在院子裏轉,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拍了拍就問,你們說,我這裏邊都裝的是什麽呀? 旁邊有一個奴婢就說,您這裏邊裝的都是錦繡文章。蘇軾一聽,太俗了吧。本身就是一肚子錦繡文章,還用得著你說嗎?是吧,不對,另外一個奴婢說,那都是滿腹 的經綸哪,治理國家的滿腹的經綸。蘇軾一想這也用不著你說啊,這個也不對。最後只有朝雲說,您這一肚子裝的都是不合時宜。蘇軾聽了哈哈大笑,確實是紅粉知 己。所以朝雲對於蘇軾,在人生上、在信仰上,包括在政治上的坎坷,都更多了一份理解。這種理解跟一般的家庭主婦在生活上的照顧和體貼,有很大的不同。所以 我們說,在惠州的時候,朝雲給予蘇軾的是什麽呢?就是當家安頓下來以後,她陪著蘇軾參禪悟道、談詩論文,在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蘇軾這樣的大文人當然需要 生活上的照顧,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精神上的知己,這是朝雲能夠給予他的。蘇軾寫過一首詞叫《蝶戀花》,應該說這首詞跟朝雲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但是在很 多的史料筆記裏邊,人們往往喜歡把這首詞跟朝雲聯系起來。這首詞是怎麽寫的呢?說: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很典型的婉約詞,寫的是男女之間的那樣一種很模糊的很敏感的很細膩的情感。那麽據說,蘇軾寫了這首詞之後,要請朝雲給我們唱一唱吧,朝雲還沒開始唱 呢,淚滿衣襟啊,蘇軾很奇怪,說,我就讓你唱一首詞,你至於嗎,就哭成這個樣子。朝雲講了一番道理,什麽道理呢?說:“奴所不能歌者,惟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二 句,”為什麽呢,因為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常的觀念。你想想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眼見得柳枝上的柳絮,柳枝上的柳葉,一年一年的來,一 年一年的少,作者又寫,天涯何處無芳草,可你翻過來想呢,那就是說,今天你是芳草,明天你就不是芳草,既然何處都有芳草,那麽這一刻的芳草,也許就不是那 麽珍貴了。所以這裏邊透露出一種什麽呢,對生命的深刻的一種無常的感覺,正是這種無常的感覺,觸動了朝雲的心思,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蘇軾都 將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因此她不願意唱,她覺得唱這個東西好象是唱自己的哀歌一樣,沒過多久朝雲就去世了。所以這首詞,就好象是寫給朝雲的一個讖詞一樣。 朝雲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後,蘇軾在寫給她的祭文裏邊,沒有一句話表現出來男女之間那樣一種非常柔情的、非常思念的兒女情長的話,一句都沒 有,他的那個祭文寫得更像是給一個同道者,給一個知己,給一個朋友的一個祭文,這非常充分地說明了朝雲在蘇軾心目當中的一個重要的位置和獨特的位置。畫外 音:侍妾朝雲讓蘇軾的人生充滿了浪漫與多情,她雖然身分卑微,卻能夠帶給蘇軾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悅,蘇軾也因為朝雲的存在而為旁人所艷羨。蘇軾生命中的三位女子,各個不同卻又個個精彩,正因為她們對蘇軾的愛,蘇軾才得以成為我們今天所推崇的蘇東坡。
  在前面幾集中,康震副教 授為我們講述了傑出的眉山蘇軾三父子,蘇軾和弟弟蘇轍的成功,來源於從小受到父親蘇洵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中國古代文人傑出代表的蘇軾,追求儒家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至高境界,那麽在“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上並不順利的蘇軾,將怎樣“齊家”呢,他的兒子是否也象他那樣才華蓋世、滿腹經綸呢。

康震:
   蘇軾這一生啊,前後一共有過兩位正妻,一位侍妾,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蘇遁夭折了。那麽他的這個三個兒子,老大叫蘇邁,老二叫蘇迨,老三叫蘇過。老大是 在蘇軾二十四歲那年出生的,蘇迨是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出生的,蘇過是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出生的。蘇軾對待這三個兒子在教育方面啊,有個總的原則,這個總的 原則是基於自己自身的教訓而提出來的。他有一首詩怎麽說呢?他說啊: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
   這什麽意思啊?人家養了孩子,都說孩子多聰明啊,越聰明越好,但是我不,我不願意讓我的孩子聰明,我這個人一輩子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希望我的孩子 呀,笨笨的、慢慢的,不要顯示出聰明來,就這麽無病無災地長大成人最好。所以蘇軾呢他對孩子是這樣的要求,這就決定了,我前面曾經講過,他被貶惠州、被貶 到儋州的時候,他都不希望連累孩子,他自己這一輩子,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苦難,他再也不願意讓這種苦難讓自己的兒子來分擔,盡可能減輕他們的痛苦,(所以) 這個就體現出什麽呢?就是一個天才的人物,由於自己的這樣一種在時代的天才的文學的文化上的才華而遭受的各種的厄運,反映到他兒子的教育上,卻希望自己的 孩子不要過分聰明,這真是時代和歷史跟蘇軾開的一個很大的玩笑。我們先來看他的長子蘇邁有些什麽特點。這蘇邁是家裏的頂梁柱,為什麽這麽說呢?蘇軾在湖州 被抓的時候,只有蘇邁被允許陪伴他到開封。後來蘇軾被抓到開封監獄裏邊,又是蘇邁天天給他送飯,後來,被貶黃州之後,又是蘇邁首先單獨陪伴他的父親先到黃 州把家安頓好。等到蘇軾被貶到惠州之後,又是蘇邁到後來率領家裏二十多口人趕赴惠州與蘇軾匯合。所以他這個老大呀,是家裏邊的一個頂梁柱。蘇軾對他這個老 大有個評價,四個字,叫:天資樸魯。他很淳樸,很治實,不是那麽聰明,但是都幹的是實事。所以老大蘇邁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非常地質樸,整體上他是家庭的總 管,為人不事張揚,這是他性格的特點,也是蘇軾對他的期望。這個老二叫蘇迨,蘇迨從小發育有點慢,到四歲的時候還不會跑,所以蘇軾就很著急,請了個和尚叫 辯才,專門為他落發摩頂,據蘇軾講一落發摩頂這孩子立刻跑得跟別的孩子一樣快了,這個孩子從小發育比較慢。後來他娶了誰呢,蘇迨娶了歐陽修的孫女為妻子, 兩家是世交。

畫外音:
  長子蘇邁和次子蘇迨並沒有繼承父親蘇軾的滿腹才情,讓我們不禁有些失望。究竟是孩子本身的資質愚魯,還是蘇軾仕途上的坎坷,耽誤了孩子的培養呢?在三個兒子蘇邁、蘇迨和蘇過中,蘇軾最喜歡誰呢?

康震:
   蘇軾最喜歡的是誰呢?是老三,就是這個蘇過。蘇過有一個外號,叫小坡。因為蘇軾號東坡,他叫小坡,這個孩子的性情最像蘇軾。又因為蘇過後來是唯一陪伴蘇 軾在海南度過了那幾年最艱苦的生涯,所以蘇軾對這個最小的兒子最有深情。在海南的時候,蘇軾對這個蘇過,有三方面的教育,一個是人格修養,第二是學業文 章,最後一個是辦事的能力。你註意啊,蘇軾對他幾個孩子的要求都很實在,並不過分,你比如說在海南的時候,因為這個蘇過陪伴著父親,走過了很多艱苦的歲 月,自己養成了一種耿介不屈的一種性格,他自己在詩裏邊說:不涉憂患那長生。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點苦難,那怎麽能夠長大呢?蘇軾對他非常的賞識,說什麽呢, 說:某既緣此絕棄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兒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哈哈。)什麽意思呢?說我自己歷經了生活的磨難之後,已經能夠做到身心兩安, 不為外物所動。沒想到我這個兒子,也象我一樣,能做到超然物外,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感到非常地欣慰。所以他在蘇過這個孩子的身上,總是能夠看到什麽 呢,自己的影子。為什麽蘇過後來人把他叫做小坡呢,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但是遺憾的是什麽呢?他這三個兒子啊,由於蘇軾本人一生顛沛流離,特別是到了後來晚 期的時候,在政治上總是陷入到一個又一個的波濤當中,所以也影響了他孩子的仕途。他這三個兒子裏邊,都沒有誰做過很大的官,論起詩文創作,只有小兒子蘇 過,後來很有一些詩文流傳了下來,也成為他這三個孩子裏邊,應該說在文學方面才華最高的。
   所以後人說什麽呢?說蘇軾是很幸福的。為什麽幸福呢?說他在少年的時候,有好父母;到他中年的時候、壯年的時候,有好的伴侶;到他晚年最倒黴的時候呢, 有非常孝順的、而且很有才華的子女陪伴著他。但其實呢蘇軾也是很不幸的,為什麽呢?因為他年輕的時候、(那個)對他非常好的妻子,早早就去世了。到了中年 的時候,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朝雲還有王閏之也都先後去世了。那麽到他晚年的時候,本來他這三個兒子在他的教育之下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事實證明,也正 是由於他晚年遭到了政治上的很多的厄運,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所以無論怎樣講,就是在蘇軾這個人的身上,我們從他的家庭裏邊能看出來,這個家庭的發展,這個 家庭每一個人的命運,其實都跟蘇軾的命運息息相關。但同時,雖然由於蘇軾在政治上遭到了很多的不測的風浪,可是這些孩子、包括他的妻子,也都從蘇軾的身上 獲得了很多精神上的幫助。那麽應該說,在蘇軾的一生的歷程當中,還有一個人也扮演了一個非常獨特而重要的角色。這個人呢,就是他的兄弟蘇轍。要講蘇轍呢, 我們就要等到下一集《手足之情》的時候,再給大家講。這一集就是這樣,謝謝大家。

  節目預告畫外音:蘇軾與蘇轍,北宋王朝的雙子星,兩個人深厚的兄弟之情,為什麽終生不變?是什麽讓蘇軾有感而發,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民間盛傳,蘇軾有個聰明美麗的妹妹蘇小妹,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繼續講述蘇軾的《手足之情》。


第八集  手足之情
畫外音:
  在上期節目中,康震老 師介紹了蘇軾的家庭生活,對於豁達豪放而又極重感情的蘇軾來說,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無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創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蘇軾對兄弟姐妹 的同胞之情,也同樣感人至深。不過,說到這裏,我們不禁有一個疑問,民間盛傳,蘇軾有個聰明美麗的妹妹,名叫蘇小妹,兄妹倆之間還發生過許許多多生動而有 趣的故事。那麽,蘇小妹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蘇小妹的故事,又究竟從何而來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繼續走近蘇軾,精彩講述蘇軾的手足之情,系列節目蘇軾第八集《手足之情》正在播出。敬請關註。 

康震:
   上節課呢,我們給大家介紹了蘇軾的家庭:《天倫之樂》。那麽蘇軾,我們前面講過,他的父親蘇洵實際上生過三男三女,蘇軾實際上是老五,蘇轍是老六。前面 他的姐姐和哥哥早年都去世了。講到這兒可能有的觀眾會說了,說我們聽說,不是三男三女,是三男四女,蘇軾還有一個妹妹,叫蘇小妹,她的如意郎君 就是蘇軾的學生秦觀。他們倆談戀愛,結了婚。沒錯,在民間的傳說當中,蘇軾是有個妹妹叫蘇小妹,她跟秦觀結婚這檔子事兒,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比較早的是 在哪兒呢?明代有個小說家,叫馮夢龍。他有一部小說集叫《醒世恒言》,裏邊就講了這個蘇小妹和秦觀結婚的事兒,題目是《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說得跟真事 兒似的。說這洞房花燭夜啊,蘇小妹抖了個機靈,給秦觀出了一個上聯。這個上聯怎麽寫的,說――“閉門推出窗前月”。我把門關上,把窗戶打開,一輪明月照進 室內。對下聯,下聯對不出來不許進洞房。秦觀那也是大才子,在門外頭轉了幾個圈,楞是沒對出下聯來。蘇軾一看妹夫--準妹夫,這麽難受,想幫他一把,從旁 邊偷偷地揀起一塊石頭,“撲嗵”扔到院裏池塘裏頭,哎,秦觀那不是一般人,聽見這“撲嗵”一聲,靈感就來了,下聯出來了,什麽呀?――叫“投石衝開水底 天。” 對 得多好啊,這水裏邊不是有星星、月亮的倒影嗎?水裏也有另外一個天空啊,那不就是“投石衝開水底天”,簡直是絕對。進洞房了。說這個蘇軾跟他妹妹呀,也老 是鬥嘴。蘇軾拿他妹妹開心,說呀:“未進門前三五步,額頭已到大堂前。”說你長一奔兒頭,腦門特大,進門剛走兩三步,腦門子先到客廳了。這拿妹妹開涮,不 像話。這個蘇小妹也不甘示弱啊,說蘇軾“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尚未到腮邊。”長一馬臉,特長。但是我們發現,這個對子裏面都很機智,是文人的一種遊戲。這 些故事都很真實啊,我一說大家都笑了。可是,我要非常遺憾的告訴大家,真的,蘇軾沒有這麽個妹妹,真沒有。說這個話是要有根據的,蘇軾跟他的弟弟蘇轍,現 存互通的書信就有好幾百封了。那裏邊既沒有提到他們倆有一個什麽妹妹,也沒有提到過說秦觀和他們蘇家有什麽親戚關系。你想秦觀第一次見到蘇軾是什麽時候? 他第一次見到蘇軾的時候,已經二十九歲了,蘇軾當時是四十三歲,那個時候秦觀已經結婚了,他的夫人叫徐文美,不叫蘇文美,姓徐。而且蘇軾的朋友們所寫的書 信以及他們寫的筆記裏邊,也從未提到過有一個蘇小妹。那大家就說,那幹嘛人家憑空捏造出來一個蘇小妹,逗你玩兒吶?不是。我們留心看這個蘇小妹身上的一些 特點呀,跟蘇軾太像了。她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出一些個文學難題,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兒,專門給這些風流才子、文學青年出一些個特別好玩、特別機 智、但是又特別難對付的文學急轉彎兒。這些特點,都是蘇軾身上有的,所以在人們看來,像蘇軾這麽一個非常智慧而風趣的人物,他應該有一個同樣美麗、智慧而 風趣的小妹妹,蘇小妹其實就是智慧風趣的蘇軾一個美麗的倒影,這就是蘇小妹的意義。 

畫外音:
  看來,蘇小妹純粹是喜愛蘇軾的人們專門杜撰出來的一個虛幻的文學形象,而在現實中,蘇軾擁有的唯一一個一奶同胞,就是他的弟弟蘇轍。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出生於公元1039年, 比蘇軾小三歲。說起蘇軾蘇轍兄弟,那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因為像他們兩個人這樣,同為當世的大文學家,同在政壇上達到巔峰,彼此政 治立場與人生經歷又驚人的相似,相互又都視對方為最重要的知己的兄弟,實在是少之又少。那麽,蘇軾蘇轍兄弟倆的這種深厚情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康震: 那麽我們說,這樣的一種現象它是怎麽形成的呢?首先是由於他們兩個人啊從小一起接受教育,一起讀書,從小長大,所以培養起來特別深厚的兄弟的情誼。這個蘇 轍啊在祭奠他兄長的祭文裏邊怎麽說呢,他說啊:手足之愛,平生一人,幼學無師,受業先君,兄敏我愚,賴以有聞,寒暑相從,逮壯而分。什麽意思啊,就是我們 兩個,互相之間的這種手足之情,畢其一生只有一個人,我這一輩子,手足之情最重最重的,就是我的兄長蘇軾。而我的兄長蘇軾,手足之情最重的,就是我。我們 兩個從小讀書的時候沒有老師,父親就是我們的老師。不管是春天,秋天,夏天,冬天,不管是天氣熱,還是天氣冷,我們兩個都老在一起讀書,總在一起成長,一 直到壯年以後,各自成家,才分開。所以這是一個什麽呢,是一起讀書,一起成長的這個過程,才能夠產生非常深厚的兄弟的情誼,我覺得這對我們現在的青少年的 成長啊,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很有啟發意義的。(蘇軾)他寫過的一首很著名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這個詩很有名,有這麽四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這個詩非常深刻,一個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寫出這樣的詩,證明他在思想上已經很成熟了。茫茫的一片雪原之上,突然飛來一只鳥,停在這雪地上,片刻地停留,突 然又飛走了,只在雪地上留下它的什麽呢?趾爪的痕跡。不一會兒,大雪紛紛飛來呀,把留下的趾爪印就遮住了。所以他感覺--蘇軾感覺什麽呢?感覺到人生無 常,我們在這個世上能夠留下來的,就象這個飛鳥在雪地上留下來的指爪的印痕一樣,不一會兒,就會被象大雪一樣的命運層層地覆蓋。那麽我和我的弟弟子由那麽 深厚的感情,從小培育出來的兄弟之情會不會在未來的仕途當中、未來的人生命運當中、也會被命運的大雪所遮蔽呢?所以詩人想到這個地方啊覺得無比地惆悵而又 無比地難過,但我們要指出的一點是什麽呢?這種深刻的人生的無常感難道不是因為特別深厚的兄弟的情意而引發的嗎?如果不是對一個人過分地牽掛,過分地摯 愛,過分地留戀,就不會產生這麽深遠的人生無常。更何況當時他還只是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就是子由和子瞻這兄弟兩個人,感情是非常地深厚,非比尋常, 是由於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的這樣一個背景。畫外音:人生在世,聚少離多,蘇軾蘇轍兄弟走上仕途之後,也是天各一方。公元1074年, 三十九歲的蘇軾在結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後,為了能夠和在濟南作官的弟弟蘇轍離得近一點,以便兩個人能經常見面,便主動向朝廷申請到山東密州作官,可是, 已經有五年時間沒有見面的兄弟倆,這次想見面的願望又落空了,這究竟是為什麽呢?而那首流傳千古的中秋詞作《水調歌頭》又是蘇軾怎樣創作出來的呢?

康震:
   蘇軾到了密州以後做了知州,中秋節到了,他跟蘇轍本來是想靠近了能夠見面,沒想到他剛剛到密州的時候想繞道去濟南看他的弟弟,冬天的時候,航道被封了, 在後來的歲月裏邊因為彼此之間公務都很繁忙,一直沒有機會見面。所以當宋神宗熙寧九年這個中秋節到來的時候,他想起五年沒有見面的弟弟,心中非常地感慨, 這個中秋之夜喝了很多酒,寫下了一首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我們原來說過的,就是蘇軾的這一首中秋詞一寫出來,就是別人的,你就都歇了吧,就不要再寫了,全都擱筆。這個話也不是我講的,是古代的著名的詩評家說 的。你看他這個詞啊,雖然寫的是中秋,想念的是他的弟弟蘇轍,但是傳達出來的千古的情意,讓我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我們說什麽叫千古絕唱?千古絕唱就是 前面人唱過了之後你就不要再唱了。寫出這樣的絕唱,可以說把所有人的在中秋之夜所要能夠表達的情意,都通通地表達了出來。作者為什麽說“我欲乘風歸去,又 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因為他在現實生活當中不得意。我剛才講過了,跟弟弟五年都沒有見面了,本來來這個地方就是要跟弟弟見面的,結果還見不著,在現 實生活中,在日常的政務當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他感覺到想要逃避現實,離開現實。可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李白,所以他說什麽 呢?“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正在他的恍惚之間呢,他又順著這一縷充滿了人情味兒的月光,回到了人間。瓊樓玉宇,當然非常瀟灑,可是我們 知道,只有那一縷清冷的月光,能夠傳遞最為深情的兄弟的情意和人間的情懷。所以我覺得在蘇軾的這首詞裏邊,特別充分地表達了這樣的一種情懷,就是他既對現 實的生活充滿了無比的溫情和關愛,同時又極力地想要衝破現實的桎梏,達到一種情感和生活的自由。正是把這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得這首詞賦予了一種更 高層面的人生的智慧。所以我前面曾經講過,說蘇軾這個人,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他超然達觀,但從來都不孤芳自賞;他熱情好客,但從來都不世故圓滑;他這 個人才華橫溢,但從來都不自鳴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圓融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特別喜歡這首詞的原因,就是他的出發點是在中秋之夜懷念兄弟,可是 他的終結點卻到達了一個一般的人很想到達、卻很難到達的圓融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是超然達觀與關愛人間相結合的。

畫外音:
  據不完全的統計,蘇軾蘇轍兄弟相互之間往來的詩詞多達200多首,《水調歌頭》無疑是其中的巔峰之作。而在其它的詩文和書信當中,兄弟兩個人會如何看待和評價對方呢?在世人公認的文壇領袖蘇軾的眼中,弟弟蘇轍的文章,到底寫得怎麽樣呢?

康震:
  蘇軾和蘇轍都很喜歡誇獎對方,這是很自然的也可以理解。蘇轍當然不用說了,他特別地敬仰和羨慕自己這位才華橫溢但有時候總愛犯各種各樣小錯誤的兄長。他在兄長的墓誌銘裏邊這麽說,《東坡先 生墓誌銘》: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當我的兄長撫摸我的後背的時候,那是我的大哥;但當他教誨我的時候,他就是我的老師。那麽蘇轍從來都是把他的哥哥看成是 一個亦師、亦友、亦兄的人。蘇軾他認為他們兄弟兩個是各有所長,不能老說我就比你高多少,我就比你優秀多少。他認為,蘇轍的優秀和好處,別人之所以體會不 出來是什麽原因呢?他說蘇轍這個人跟我不一樣,為人特別地沈穩、沈靜、低調,所以他的文章就跟他的人一樣,也是不事張揚,特別地沈靜和低調,這就是世人很 不了解我這個弟弟文章好在何處的原因。蘇轍說,只有他的哥哥跟他是真正的知己。為什麽呢?蘇軾寫詩文哪,有些詩文願意給別人看,但有些詩文只願意給他這弟 弟一個人看。他認為這些不願意公之於眾的詩文,只有他的弟弟最了解其中的內涵。所以他們兄弟兩個人之間,不僅僅是感情上、血肉的親情上非常地深厚,同時在 詩文的交往方面,在知識的交往方面,也是對方的一個知己。他們都很善於通過寫詩和寫文章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理解,你比如說,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他的 弟弟蘇轍在陳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的淮陽做學官,有點類似於陳州市的教育局局長這樣的位置。但那個地方很窮,它不重視學官。蘇軾寫了一首詩,叫《戲子 由》,就是拿子由開玩笑,寄給他的弟弟,實際上是要為他弟弟出一口氣。我這麽寫你,就可見當地政府是怎麽對待你這個學官的,對待你這個教育局長的,其中有 這麽四句:《戲子由》(節選)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這什麽意思啊?說我這個弟弟,你們陳州的這個學官哪,身材高大,像一座山丘一樣。可是,你們陳州這個地方的學舍、教室、辦公室小得就象一葉小舟一樣。你 們的這個陳州的學官天天都在屋檐底下讀經史,一擡頭,就被屋檐打到頭上了。所以蘇軾對他這個弟弟很關心,但是因為他自己鞭長莫及,他寫了這首詩來表達自己 的一種憤懣之氣,他替他的弟弟要出這口氣,但他沒地方出,只好通過詩來表達。畫外音:蘇軾蘇轍兄弟相互引為知己的一個經典故事,莫過於“烏臺詩案”了。公 元1079年,時任湖州知州的蘇軾被指控在詩句裏譏諷朝廷,掌握官員生殺大權的禦史臺派出了太常博 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準備緝拿蘇軾回京問罪。此時,正在河南任職的蘇轍提前知道了這個消息,他該怎麽做呢?是給當時還蒙在鼓裏的兄長帶個口信,好讓他有所準 備,還是嚴守機密,不動聲色?在骨肉親情與嚴刑峻法之間,蘇轍將會做出怎樣艱難的選擇?而在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候,蘇軾想到的第一個人,又會是誰呢?

康震:
   蘇轍馬上做了兩件事,這兩件事,他自己都是要吃官司的。第一件事,他馬上派了一個人星夜快馬,要把這個消息、要告訴誰呢?當時還在湖州蒙在鼓裏的蘇軾。 這是犯法的事情啊,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你這是通風報信嘛,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了窩贓了、窩藏了。還好,他這匹馬本來是趕不過皇甫遵的那匹馬,但是皇甫遵到 了揚州以後,他兒子病了,耽誤了小半天。所以呢,蘇轍派出的信使先到一步,起碼讓他的兄長能有半天的時間把驚魂先定下來,然後考慮怎麽對付的問題。後來事 實證明,蘇轍因為這樁罪被貶到了筠州。我們知道在古代的封建官場上,不要說兄弟之間,父子之間都投井下石。他做的第二件事是什麽呢?他第二件事是馬上給朝 廷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職,用來贖兄長的罪過。你要知道,蘇軾和蘇轍早年的時候誌向都是很高遠的,我們原來說了,他們兩個學養豐厚,所以不 懼怕考試,一考就考個很高的名次。考那麽高的名次幹什麽,又不是掛在墻上,弄在相框裏邊做獎狀的,是要有為於天下的。那麽現在哥哥遭了這麽大的難,做弟弟 的不但通風報信、以身試法,而且要求削減自己的官職用來贖兄長的罪過,這個在古代的封建官場上是極為少見的,如果不是知己,很難有這樣的行為。(那麽)當蘇軾知道,他是誤以為自己要被判了死刑的情況下,他首先想到的一個人是誰呢?是蘇轍。給他弟弟寫了一首絕命詩,很有名的: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獄中示子由》(節選)
   我這一輩子跟你做兄弟我還沒做夠,我下輩子、下下輩子,我都要跟你永遠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地結這個兄弟的情意。(這個)一個人快要死的時候,在面臨死亡 的威脅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第一個人,這個人在他的生命當中占據著最高的位置,最重要的位置,最要害的位置。雖然後來是一場誤會,但是卻由此檢驗出了兄弟 兩個人的感情,兄弟兩個人的知己之心。

畫外音:
   北宋朝元祐更化時期的九年時間,蘇軾蘇轍兄弟共同經歷了他們政治生涯的頂點,後來,隨著政權更叠,新黨重用,身為舊黨人物的蘇軾蘇轍同時被貶,他們也共 同經歷了政治生涯的谷底。其中,最受新黨記恨的蘇軾當然首當其衝,被貶到了遙遠的廣東惠州與海南,而蘇轍也在後來被貶到了廣東雷州。在這樣的艱難情況下, 蘇軾蘇轍的兄弟之情會受到影響嗎?蘇軾這一路上,以及落腳之後的巨大開銷,會有人來幫忙解決嗎?而蘇軾蘇轍兄弟兩個人的最後一面,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 呢?

康震:
   那麽現在問題就來了,因為蘇軾這個人雖然官做得很大,但是他平時並無積蓄的習慣。他要從當時他在定州做知州一直要跑到現在的廣東的英德,然後再到廣東的 惠州,那要走很長的路,需要大量的盤纏。怎麽辦呢?他只好到弟弟家裏,請求經濟上的援助。蘇轍一下子就給了他多少錢呢?七千緡。七千緡是一個什麽概念呢? 相當於七百萬文錢,七百萬。就是我因為受了您的連累,我也被貶到汝州了,我這兒也犯愁的時候,我給你七百萬。當然有的人說了,哎喲蘇轍真有錢哪,是啊有錢 是我自己的,我憑什麽給你啊?我自己也可以用啊。給了他這七百萬錢,這七百萬錢可是救命錢,那麽這七百萬錢應該說對於蘇軾後來到了惠州,甚至到了海南,甚 至從海南返回來以後安置家業,起了很關鍵的作用。你看,兩個人不但在政治上互相為對方著想,那麽在經濟上,蘇轍可以說是傾囊相助,這個在世風澆薄的官場裏 邊,更為少見。宋代有一部很有名的史料筆記叫《老學庵筆記》。那麽當時呢,這個《老學庵筆記》裏邊記載了兄弟兩個人見面的一個場景:蘇軾將由惠州再次被貶 到儋州海南,而蘇轍呢也將被貶到雷州。他們兩個人在哪兒見了面呢?在藤州這個地方見了面。《老學庵筆記》裏面記載:兄弟兩個人見了面之後啊,很有感慨,在 路邊上找了個小吃店,想吃點東西。坐下來以後呢,你想藤州這個地方啊,也是一個蠻荒之地,沒有什麽好吃的。過了一會兒食物端上來了,就是一些很粗糙的餅 子,還有一些味道很奇怪的菜湯。(這個)蘇轍呀吃了兩口,實在下咽不了,嘆了一口氣把筷子放下了。蘇軾跟他弟弟性格不一樣,狼吞虎咽,一會兒就把不知道什 麽味道的這頓飯就給吃下去了,然後看著他的弟弟說了一句什麽話呢?說難道你還要等著慢慢地咀嚼咽下去嗎?說完這句話放聲大笑。後來呀,黃庭堅聽到這個故 事,認為什麽呢,認為這是他的老師在踐行佛法的一個很重要的舉動。就是世間的一切苦,都成為磨礪蘇軾心靈世界的很重要的契機。那麽再苦的苦,再難吃的飯, 再難喝的水,對於蘇軾來講,也是一種磨礪。但是對於蘇轍來講,就未必如此。
   兄弟兩個在藤州見面了以後,知道蘇軾將要渡海而去,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見上面,所以呢,兩個人在路上走得很慢。到了雷州以後,當天的晚上,蘇軾的痔瘡 犯了,疼痛難忍,一個晚上都在呻吟。蘇轍一晚上也沒有睡覺,在枕頭邊上給他的兄長念陶淵明寫的《止酒詩》,勸他的哥哥把酒戒了。到第二天早上,他陪著哥哥 過了徐聞,來到海邊,這是他們兄弟兩個人最後一次的見面。所以兄弟兩個人應該說從小在一起長大,走出了眉山,眉州,最後在晚年的時候卻沒有能夠再次地聚 首,這對於兩個亦師、亦友、亦兄弟、同時也是最為親密的知己來講,是一個悲劇。但是我們也要說,正是由於有了蘇軾和蘇轍兄弟,才使得中國的文學史出現了耀 眼和光彩的一段;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人,我們才真切地體會到什麽叫患難知己,什麽叫休戚與共,什麽叫做最為真實的、真誠的人心,無論是對於我們現在的生 活,還是對於未來的生活來講,我覺得蘇軾和蘇轍,就像兩盞明燈,能夠永遠照亮我們未來的路途,也能夠照亮我們每個人的人心。我想,這就是蘇軾和蘇轍手足之 情給予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

畫外音:
  蘇軾蘇轍分手之後,蘇軾在海南生活三年,之後,在北返的過程中,病逝於江蘇常州,終年66歲。蘇轍為兄長做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墓誌銘,之後隱退在家,74歲時病逝於河南許昌。回望蘇軾蘇轍兄弟的情深意長,的確令我們感動與扼腕嘆息,他們的這段手足之情也成為人們千古傳頌的一段佳話。就讓我們重溫蘇軾的那篇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作為本期節目的結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畫外音節目預告:有人說他與革新派、保守派都有矛盾,真是一肚子不合時宜。可他卻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蘇軾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位 罕見的通才人物,他在我們的腦海中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印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將走近大文學家蘇軾,剖析他的廬山真面目---《東坡印象》。


第九集  東坡印象
畫外音:
  在前面的節目當中,康震老 師從不同的側面為我們解讀了蘇軾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運多有不幸,但與李白相比蘇軾少了幾分桀驁不馴,多了幾分隱忍平和;與杜甫相比,蘇軾少了 幾分痛心疾首,多了幾分超然達觀。有人說他滿肚子不合時宜,事實難道真是如此嗎?蘇軾一生廣交朋友,他有怎樣的朋友印象?蘇軾為官多年,他又有怎樣的官場 印象?民間流傳,蘇軾的妹妹蘇小妹取笑兄長的臉型太長“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未流倒腮邊”,那麽蘇軾的真實容貌究竟如何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 將走近大文學家蘇軾,剖析他的廬山真面目,系列電視節目蘇軾第九集《東坡印象》正在播出,敬請關註。

康震:
   在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古人所畫的蘇軾的畫像裏邊,有一幅畫像非常值得我們重視。這幅畫像據說是與蘇軾同時代的一位大畫家叫李公麟所畫。畫的名字叫《扶杖醉 坐圖》,這個畫面的形象是蘇軾拄著一個手杖坐在一塊石頭上,看上去有點醉意朦朧的樣子,帶了一頂氈帽。清代的一個著名學者叫翁方綱他考證過,說這個畫,距 離蘇軾本人的形象最為接近。從這幅畫像上我們能夠看出蘇軾相貌的那些特點呢?
  第一,蘇軾身材頎長。他是個高個,蘇轍曾經說過“頎然仲與叔”,我跟我哥哥都屬於高身材。
  第二,眉疏目朗。眉疏什麽意思呢,不是濃眉毛,淡淡的眉毛。孔武仲說“紫瞳燁燁雙秀眉”,說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氣的眉毛,我們可以理解為不是濃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
  第三,顴骨高聳,兩頰清瘦。這個蘇軾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傳神記》裏面說什麽呢“吾嘗於燈下顧自見頰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晚上的時候,把燈點亮,自己站在墻跟前,燈一照自己的面頰的影子投在墻上,然後讓人就著墻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輪廓畫下來,別人一看,這麽高的顴骨,這麽瘦的頰面,那就是你。所以這個高顴骨和清瘦的面頰是蘇軾面部特征裏邊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
    第 四,很重要的是,蘇軾的胡須並不是那麽地茂盛,相反,胡須很少。宋代有一部史料筆記,叫《邵氏聞見後錄》,這裏面記載了蘇軾與誰呢,蘇軾與他的學生秦觀互 相開對方的玩笑,拿對方的相貌開玩笑。秦觀說“君子多乎哉”,這是論語裏邊的一句話,什麽意思呢,就是做君子的胡須是很多的,凡是多胡須的都是有道德的 人,君子多乎哉?蘇軾那是很機智,很詼諧很幽默的一個人,他當即就回了一句,叫什麽呢,“小人樊須也”,這也是論語裏邊的一句話,樊須是孔子的一個學生,意思是什麽呢,凡是胡須多的人都是小人。你看,孔子說的,但他取的是諧音。那這說明說明呢,說明秦觀是大胡須,蘇軾呢,胡須比較稀疏一點,這是個鐵證。

畫外音:
   “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須也”出自於《論語》中孔子的兩句話。“君子多乎哉”是說孔子從小家境貧寒,所以學會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孔子認為,君子的最高境 界在於仁愛,而不在於掌握具體的技能,所以他自問“君子需要這麽多的技能嗎”,答案是不需要的。“小人樊須也”是他批評學生樊須的話,樊須要向孔子學習種 莊稼,孔子認為執政者要善於抓大事,不應糾纏於具體事務,因此批評樊須是小人。秦觀將“君子多乎哉”這句話偷換概念,解釋為君子都是多胡須的,想和蘇軾開個玩笑,而蘇軾也不甘示弱,將小人樊須也這句話也偷換概念,解釋為小人都是繁須的。這雖然不過是文字遊戲,卻可以看出,兩位大文學家廣博的學識於敏捷的才思,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

康震:
   所以我們從這幾點裏頭都能勾勒出大致上蘇軾外貿、體形,高個子,頭戴子瞻高帽,面頰比較清瘦,顴骨比較高,眉毛長得很秀氣,眼睛雖然不大,但是炯炯有 神,而且他的胡子我們應該說,雖然不是那麽濃密但是只要足夠能襯托出他的神采也就行了,要那麽多胡須幹什麽。我們這兒講到的是蘇軾容貌的印象,這個對於我 們了解蘇軾當然是很關鍵的。
通過康老師對蘇軾心想的描述,我們了解到蘇軾容貌印象。蘇軾這一生不但飽償詩書而且善交朋友,在這些朋友當中,既有手握重全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農夫,當然蘇軾交往最多的還是那些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在宋代的許多史料筆記中都記錄了蘇軾與朋友們的逸聞趣事。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一個超級幽默和詼諧的人,他的朋友跟他在一起,他們之間經常會發生很多奇怪的但是又好玩的故事。你註意,這些奇怪而好玩的故事,如果沒有相當的學問,你是玩不起來的。
    有 一次,蘇軾碰到一個對手叫劉貢父,這人專愛開玩笑。蘇軾有一天坐一塊跟他聊天,蘇軾說,哎呀,想當年我跟我弟弟蘇轍讀書準備考進士的時候,那生活比較艱 苦,但是沒事兒,我們天天都吃一種三白飯,吃的也挺好。劉貢父說三白飯沒聽說過,怎麽個三百啊。蘇軾說,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白米飯,三白飯,很好吃 啊。劉貢父一聽,是嗎,嗯,記住了。過了很久以後,有一天,劉貢父說,我請你吃飯,蘇軾說,很好,你請我吃飯,吃什麽飯。我請你吃皛飯。皛飯?蘇軾想,劉 貢父讀書也不比我少啊,肯定是一種特別的飯,就去了,去了以後呢,劉貢父說,你看,專門給你準備了皛飯,你真得吃。讓到餐廳裏一看,桌子上擺了一撮鹽,一 碟生蘿蔔,一碗白米飯,怎麽回事兒啊。
    這個皛是三個白品字型疊在一起,皛頭本來是一種佐飯的小菜,劉貢父就抓住你不是說吃著還挺好吃嗎,行,我讓你吃這皛飯。
    蘇 軾一看,不動聲色,風卷殘雲,把當年吃過的這個三白飯給吃了,走了。第二天,給劉貢父打一個電話,當然不可能是打電話了。他告訴劉貢父說,貢父啊,明天上 我們家來,我也請你吃飯。劉貢父說你請我吃什麽飯啊?請你吃毳飯,毳飯?沒聽說過啊,劉貢父心裏知道,這個子瞻肯定要拿我開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去看看 這個毳飯是個什麽飯。去了以後呢倆人先開聊,聊了很長時間,肚子咕咕叫,劉貢父說,您那毳飯呢,蘇軾說不急啊不急,我們兩個好不容易見面,再好好聊會兒, 等著吧,又聊了很久。都過了正午了,劉貢父說,求你了,您那毳飯呢,我想吃了。蘇軾說,準備好了,走吧,往餐廳裏一看,桌子上什麽也沒有。蘇軾說,你看 啊,飯也毛(冇),菜也毛(冇),湯也毛(冇)。我們都知道,在南方的方言裏邊冇是沒有的意思。
    你知道這個毳是怎麽寫的嗎,三個皮毛的毛,品字疊加在一起。本意是什麽呢,是鳥獸的那個很微小的小羽毛。這就叫毳飯,諧音嗎,三個都毛(冇),那你就什麽都甭吃了。劉貢父說,我知道你等著我呢,可我沒想到你這個太毒了。兩個人哈哈大笑,然後把準備好的飯菜端到桌子上。
    我說的什麽意思呢,在當時北宋知識分子之間他們經常利用自己的才學,利用自己這個學問,開一些個比較高雅的玩笑,無傷大雅。

畫外音:
   通過剛才這個詼諧的故事我們看到,一個皛一個毳,都不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但是用在這兩個場合卻恰如其分,令人會心一笑。這不但是一場文字遊戲,也是智慧 而快樂的遊戲。蘇軾在文人與民間之所以享有很高的聲譽,其重要原因在於他把自己的淵博的學識常常化作調節生活的輕巧智慧。其實這種智慧也是蘇軾為官之道的 魅力所在,那麽蘇軾是怎樣把這種智慧運用於官場之上的呢?我們就來看看蘇軾的官場印象。  

康震:
    我 們知道蘇軾兩度在杭州做官,蘇軾辦公的地方非常獨特,把辦公桌直接搬到西湖邊上,這個是有記載的:宋人的史料筆記《梁溪漫誌》裏邊曾經說“至冷泉亭,則據 案判決,落筆如風雨,紛爭辯訟,談笑而辦”。西湖邊最好在下點小雨那就更好了,伴著西湖的小雨,看著湖面上浩渺的煙氣,手底下不停地判,一會兒就結束了。 心情既好,辦公效率還很高。在西湖邊辦公這是他的一個習慣。
    我 們前邊也曾經說過,蘇軾辦案子是把法理和人情結合到一起來辦,宋代的史料筆記《春渚紀聞》裏邊記載的,有一次兩個人,一個被告一個原告到衙門裏頭來,被告 是一個做扇子的,原告是一個綢緞商,被告曾經向原告借了大概又價值兩萬錢的綢緞,用來做什麽呢,做扇子。時間到了沒有還,這個綢緞商不幹了,把他告上法 庭,那怎麽辦呢,一問才知道這做扇子的父親去世了,貼了一大筆錢;趕上夏天到了老下雨,這個扇子人家用不上,做出來的扇子賣不出去,這怎麽辦呢?蘇軾就想 啊,你要真是判他必須限期換錢,那就是逼得他家破人亡。可這綢緞商,他也要過生活啊,你不判他個公正,他自己怎麽辦呢?思來想去,蘇軾就想了一個絕活,他 就給這賣扇子的說,去你們家拿上二十把扇子,我來給你賣扇子,把人家錢還了。這個人聽了還有點發蒙,但是知州說了嗎,就回到家,抱了二十把扇子,一想這二 十把扇子一把就是賣一百塊錢,也還不了兩萬錢啊。蘇軾二話沒說拿起那個判筆開始在這個扇子上畫一些石頭啊,畫一些枯木,畫一些竹子,畫一些蘭花。不一會 兒,二十把扇子變成了二十把非常精美的扇面。行了,你拿到外邊去,你去賣,一把至少能賣一千錢。果不其然,這位仁兄拿出去一賣,就不是賣,是外頭有人在 搶,一會兒就把兩萬錢就搶回來了。這個事兒記載在宋代的史料筆記《春渚紀聞》裏邊,絕非杜撰。我們前面也講過類似的例子,也就是說蘇軾判案當然首先要依據 法律,你欠了人家的錢不還當然不行,但是問題在於你要結合實際,你判案的目的是為什麽呢,是為了公正是為了能夠使原告和被告都能獲得盡可能公正的結果,並 且這個結果能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有益的結果,而不是判了以後兩個人都兩敗俱傷,所以這是他判案子一個基本的立足點,就是立足民生。
  法律是為民眾服務的,不是要迫害民眾的。這說的是蘇軾在地方上做官。

畫外音:
  通過蘇軾判案,我們看到,他這個地方官具有太明顯的文學個性和藝術氣質,於 那些嚴行律法的酷吏相比,蘇軾似乎有點以情代法,其實蘇軾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他深切關懷民生疾苦,為百姓根本利益著想的為官之道。蘇軾在扇面上小試筆墨幫助 商人還清帳款,這固然是為了解決官司的矛盾,但也充分表明蘇軾的書畫在當時的崇高聲譽。那麽蘇軾的書畫在北宋時期究竟處於什麽地位呢?我們就來看看蘇軾的 書畫印象。

康震:
  蘇 軾不但是大學問家,而且我們知道他還是大書畫家。他最擅長畫的就是石頭、枯木和竹子。我們知道,他有一個表兄叫文同,特擅長畫竹子,蘇軾這墨竹就是跟他學 的,蘇軾認為文同的竹子畫的好,主要是成竹在胸。所以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專門就總結了文同畫竹子的這個藝術經驗,咱們的成語“胸有成竹”其實就是從蘇軾 的筆下來的。蘇軾的字寫得好啊,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代的四大書法家他居首。很多人都想要他的字,但蘇軾也不是一個見了誰就送字的人,可是蘇軾有 一個弱點,蘇軾特別喜歡喝酒,但是沒有那個喝酒的本事,每喝必醉,醉了以後呼呼大睡,醒來之後就索要筆墨紙硯,然後就寫了一首詩,或者抄一首詩,總而言 之,醒來之後必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拿著整個文房四寶在宣紙上一吐為快,所以人家就抓住他這個規律老請他喝酒,而且請他喝酒希望他快點喝,快點醉,快點睡, 快點醒,醒來之後把筆墨紙硯放在他跟前,他自己有一種遏制不住的書寫的欲望。用這種辦法很多人都拿到了字,但這其實都不算是真本事。
有 一個武官叫姚麟,他沒有機會跟蘇軾結交,因為他是一個武官嘛,但是當時有一個文官叫韓宗儒,這個人因為他的父輩跟蘇軾有交往姚麟就找他說,你看,我雖然是 個武人,但是喜歡這些名人的字畫,苦於無法跟蘇學士結交,我給你這個任務,你給我一張蘇軾的字,我給你一支羊腿,怎麽樣?韓宗儒一聽挺高興,一來要顯示自 己有能耐,我跟當代的大儒,大書法家有交往。第二,這一只羊腿也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答應了。老給蘇軾寫信,蘇 軾那是每封信都得回,信一回之後他就把這信交給姚麟,靠這種辦法得到了不少的羊腿。後來也不知道怎麽回事,蘇軾的學生黃庭堅知道了這裏邊的機關,告訴了蘇 軾,蘇軾聽了以後笑了笑也沒當回事。後來韓宗儒又給蘇軾寫信,蘇軾因為那幾天公務特別繁忙,真的沒功夫給他回信,韓宗儒急了,你不給我回信,我沒辦法得到 那個羊腿啊,就派了一個仆人去催。仆人站在前面,蘇軾當場要給他回信,蘇軾真的很忙啊,攤開正要寫信,突然想起來好像黃庭堅說過他拿我這信去換羊腿的事 兒,把筆放下來很從容地跟仆人說,告訴你家主人,本官今天不殺羊。所以你看蘇軾,我講的雖然是一個很小很有趣的故事,但是說明蘇軾的書法,包括他的畫,在 當時都擁有很高的知名度。蘇軾在作畫的時候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認為你做的這個畫必須符合生活的真實。有一次,李公麟,當代的大畫家,畫了一幅什麽圖呢, 就是這畫面上幾個人在圍著一個大碗,在擲骰子,當時畫面的情景是什麽呢,是那五個骰子都露出來了是六個點,剩下一個骰子立起來還在那兒轉,周圍這幾個人都 張大嘴在叫。蘇軾一看說,你這個畫畫的不對,據我所知,除了閩南人喊六的時候是張嘴的,其他地方的人說六這個數字的時候都是閉嘴的,其他的五個骰子都是六 個點了,最後的這個骰子大家肯定都在喊六六六,所以你這個口形不對。這說明什麽,這說明他對生活觀察得很細,他作為一個畫家來講,如果你畫的畫跟生活的真 實完全不符合,那你這個畫就沒什麽價值。所以你看,蘇軾不但作詩做文章寫書法,他是大家,在繪畫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理念,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就隨便的 畫幾棵竹子,畫幾塊石頭,他是觀察生活的,他註重繪畫方面寫生的基本工夫。

畫外音: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之神與生活之形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康老師認為這就是蘇軾遵循的藝術創作原則,無論是畫竹子還是畫人物,蘇軾都主張形神兼備意在傳神,作為歐陽修之後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文壇領袖,蘇軾的門下聚集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其中包括: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蘇門四學士,再加上兩位布衣文學家陳師道、李廌一同被成為蘇門六君子。那麽作為蘇門的盟主,蘇軾與弟子之間是一種什麽樣的關系?我們就來看一看蘇軾的師徒印象。

康震:
  我 們都知道,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文壇的盟主,文壇的領袖,所以想秦觀、黃庭堅、張耒這些人都紛紛投在他的門下,是他的弟子。蘇軾雖然是文壇盟主,自己有獨特 的文學的風格,但是他從來不強求自己的弟子們一定遵循自己的創作原則,一定得遵循自己的創作風格,相反的,你們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風格進行發展去進行發 展,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這所謂的蘇門四學士和蘇門六君 子,正因為他們的創作風格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這樣一種局面,才造成了北宋文壇上的繁盛的創作局面。如果大家都遵循一律,寫出來的詩,寫出來的詞,寫出來 的文章都跟蘇軾一模一樣,那這個文壇盟主不就失職了嗎,所以要達到這樣一個高度,要達到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就必須在蘇門的內部形成一種暢所欲言,批評 和自我批評相結合的這樣的一種創作氛圍,這個非常重要。你是文壇的領袖和盟主,可不是霸主,不是要你來一統江湖的,而是要讓這個江湖變成一個什麽呢,變成 一個百花盛開的江湖。譬如說吧,蘇軾和黃庭堅,其實我們知道,黃庭堅的詩到了最後自成一派,號稱“蘇黃”。而且蘇黃米蔡,蘇軾的書法排第一,黃庭堅是第 二,兩個人的書法應該說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對對方的書法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緊,可以大膽的講出來。宋代的史料筆記記載的,蘇軾有一次跟黃庭堅坐在這兒 聊天的時候說,你的書法我看了,確實是進步很快,看上去清新挺拔,不過有一個缺點,我看你這書法這個筆畫過於瘦弱,像是掛在書上的一根蛇一樣,不好看。黃 庭堅說,您是我的老師啊,先生的書法我哪敢亂評論呢,可是老師您這書法顯得過於扁平和局促,好像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一樣。一般的學生哪敢跟老師這麽說話, 老師說你那個筆畫太瘦,像掛樹上的一條蛇,引起你的警惕,你要註意,你怎麽能說我的書法像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呢,這沒有什麽,問題是如果我們真的看了蘇軾 和黃庭堅的書法作品之後我們感覺到他們兩個的這種說法是再形象不過了,為什麽呢,這是真話。任何一個偉大的人他的作品都肯定有瑕疵,那你暢所欲言,形成這 種寬松的創作氛圍,對於這些學生將來的發展,那是作用很大的,所以我們說,蘇門的這些弟子們他們的結合無一例外的是以仰慕蘇軾的人格、文格、詩格而匯聚到 一起的,沒有一個人是因為功名利祿而走到蘇軾的門下。也正因為如此,雖然蘇軾後來的人生歷經了波折,歷經了坎坷,這些弟子沒有一個人反叛他,沒有一個人背 叛他,也沒有一個人背信棄義,忘恩負義,這是什麽,這是道德的凝聚力而不是功利的凝聚力。

畫外音:
  以上康震老 師為我們回顧了蘇軾人生當中的幾個經典場景,描繪出了幾個典型的印象,為我們重新塑造了一個立體的蘇軾。蘇軾以六十六年的人生給我們留下兩千七百多首詩, 三百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創作生涯維持了四十余年,是一個創作精力極為旺盛的大文學家。那麽,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化史上到底占據著怎樣的地位 呢,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蘇軾的意義與價值究竟何在呢?讓我們來看看蘇軾的人格印象。

康震:
  我 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蘇軾在他所涉獵的每一個單項的領域裏邊都不是最優秀的,譬如說,從哲學來講,他跟當時的程朱理學相比顯然不能相比,從體系的完備性上 來講,蘇軾的哲學體系無法與程朱理學相比。從史學來講他的成就顯然不能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相比。就從詩歌創作上來講,有一代詩聖杜甫做出的重大的貢獻,雖 然蘇軾本人也是一位詩歌的天才,但論起在詩歌史上的貢獻來講,他也很難與杜甫相媲美。那我們說,蘇軾究竟在怎樣的一個方向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呢,我們說蘇軾 的優勢在於,他一個人占有了所有當時所可能擁有的文史哲包括藝術的門類,很少有一個人能夠像蘇軾這樣在所有的文學、史學、哲學和藝術的領域內全面地展示出 自己的才華,我剛才所說的,包括杜甫,包括司馬光,他們可能都在自己的領域裏邊是第一名,是最優秀的。但是沒有一個人像蘇軾這樣在各個領域裏邊都表現出了 特別卓越和傑出的才華,但這還遠遠不是蘇軾的價值,蘇軾更重要的價值體現在哪兒呢?我認為有三點:首先,蘇軾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無比豐厚的文學的遺產和文化 遺產,他所創作的大量的詩文作品是滋養我們,是養育我們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最為寶貴的財富,這是第一點。
    第 二,蘇軾以他親身的實踐,為我們樹立了一種人格精神的標準,我覺得這個人格精神的標準可以用兩位聖賢的話來表達,第一是什麽呢,“誠意,正心,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認真的想一想這裏邊剛才提到的每一個環節,蘇軾都是在努力的要去做到。我們講到了蘇軾的家庭,我們講到了蘇軾對自己的修養, 我們講到了蘇軾怎麽教育自己的子女,我們講到他怎麽為官。還有一句話也特別重要,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為大丈夫也”,丈夫 之氣一何狀也,我們想一想看,孟子的這幾句話真的好像是在給蘇軾的一生做了一個再沒有過的經準的評價,他真的是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在任何的情況下,蘇軾都一如既往地堅持著自己的人生的價值觀,堅持著自己對國家和民生無比的關註和關切,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意義上來講,蘇軾所提供給 我們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感召力一點都不亞於孔子莊子和孟子,這是第二點。
   第 三點,我覺得蘇軾以他親身的經歷實踐以及他的詩文,為我們今後人格的發展樹立了一種人格的模式,這是最重要的。在蘇軾之前,很多的哲學家,很多的思想家, 很多的文學家,都在努力的尋找一條更加適合自己身心全面發展的人格的模式的道路,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這樣一個模式,這樣一個道路未必能夠尋找到。到了宋 代,這個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充分發達的時代,終於使得知識分子有可能在各個方面開始建構自己成熟的人格。而蘇軾就是以他自己卓越的天才和學 識充當了這個角色。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和知識分子最為健全、最為圓融,也最為後人仰慕的一種文化人格的模式,所以千百年來我們才如 此地喜愛蘇軾蘇東坡,才如此地敬仰他,同時又覺得他是我們人群當中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把那種超然物外,達觀自我,關註民生的精神很完美的結合在了一 起。 
  這就是我們所要講的蘇軾蘇東坡。



第十集  東坡之死
畫外音:
  蘇軾身為皇帝的老師,為什麽會遭遇一貶再貶的尷尬境地?這是命運的捉弄,還是歷史的巧合?蘇軾能否逃出這場非同尋常的政治迫害?他最後的死亡又是否與此有關系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走近大文學家蘇軾,繼續講述他人生歷程的最後篇章.
  在前面的節目中,康震老 師講到,蘇軾為了避開朝廷裏紛繁復雜的政治鬥爭,主動請求到地方去工作。在地方上任職,雖然不如在朝廷那麽風光,但卻可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老百姓辦 點兒實事。可是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正當蘇軾在他的第四個知州――定州知州任上準備要大幹一番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變故突然降臨,那麽,這會是一件什 麽樣的事情?它的意外到來會改變蘇軾的人生命運嗎?蘇軾最終的死亡與此有關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繼續走近蘇軾,精彩講述蘇軾人生歷程的最後篇章。系列節目《蘇軾》第十集《蘇軾之死》正在播出,敬請關註。

蘇軾之死
  康 震:蘇軾為了躲避朝廷裏邊的是是非非和政治上的糾紛,他主動地要求到地方上去工作。可是我們說了,是禍你就躲不過,別說你躲到地方上,你就是躲到天涯海 角,麻煩還會來找你。這個麻煩是什麽呢?因為到了宋哲宗的元佑七年前後,一直主持朝政的高太後的身體越來越不行了,而宋哲宗已經到了十八歲可以親政的年 齡。宋哲宗這個人心胸非常狹窄。有一次,宋哲宗也在場,這個老太後就給其他幾個大臣說,說你看我現在身體病成這個樣子,往後的朝政該怎麽辦呢?她這一問以 後,大臣們還沒來得及應對,原來一直很沈默的、坐在一旁的,從來也不發言的十八歲的宋哲宗突然說了一句話,說這有什麽難辦的?朝廷有的是規矩,規矩上說怎 麽辦,我們就怎麽辦。這弄得周圍的人大吃一驚,下朝了以後,幾個大臣在一起商量,說這下麻煩了,咱們這幾個人,肯定是把皇上得罪了,將來肯定沒有好果子 吃。所以宋哲宗他是這麽一個人,不是說他自己真的凡事都要請娘娘定奪,他自己心裏有主意,但是他當時小,權力都在高太後手裏,他沒法說。所以隨著高太後的 病情逐漸加重,政局的轉換和動蕩的這種氣氛 、這種氣息早就表現出來了。到了元佑八年的九月三日,高太後去世了。九月四日, 哲宗就下令要恢復幾個與新黨人物關系特別密切的宦官的職務,雖然由於宰相的反對,沒有能夠實現,但是這已經傳達出了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前面都講過,蘇 軾是這個小皇帝的老師,按道理說你是他的老師,你不應該有什麽擔心的,但是蘇軾也深知其人,所以早早地就把自己打發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他自己要求外 任,當時他擔任的是個什麽職務呢?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知定州軍州事。定州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定縣。這一 大串的名字說明一個什麽問題呢?他以一個很高的三品的身份,出任河北西路的總管,兼定州市的市長。可是我們剛才說了,是禍躲不過,到了元佑九年四月十二 日,宋哲宗就把年號給改了,他改年號――古代的皇帝改年號都是有說法的,他改成什麽呢?改成“紹聖”。紹聖的年號是什麽呢?就是要繼承父親改革的遺誌,將 革新變法的大業進行到底。這小皇上亮出底牌了,那麽亮出底牌之後緊接著就是人事調整。當時在臺上的舊黨的宰相全部都被罷免,任命了當時新黨的代表人物叫章 敦為宰相。從紹聖元年到紹聖四年這幾年的時間裏邊,象司馬光這樣一批已經去世了的,原來舊黨的領袖人物,他們的官職都被追奪了,他們的墓碑都被鏟了。活著 的高級官員通通地都被貶了。在這種形勢下,蘇軾的命運,不用想象你就能看得到。

畫外音:
在 蘇軾的政治生涯中,高太後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她慧眼識才,把蘇軾兄弟推上了他們政治生命的最高峰。可是隨著高太後的去世,宋哲宗的親政,一大批以 前遭到罷黜和迫害的新黨人物重新被重用,於是,這些新黨人物對舊黨人物的報復行動也開始全面啟動和升級。而作為舊黨重量級人物的蘇軾,會逃過這一劫嗎?他 會面臨怎樣不可預知的人生命運呢?

康震:
  那麽現在的情況是怎麽樣呢?在元佑九年的閏四月三日, 第一道詔命下達,他被取消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撤銷了定州知州任的職務,以左朝奉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正六品,英州在現在廣東的英德。沒過多 久,第二道詔命下達,以左承議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成了什麽呢?正六品下,又降了一等。當時的蘇軾啊,已經六十歲了,要從河北的定縣趕往遙遠的廣東的英 德,這還沒有算完。第三道詔命緊接著下達,說:合敘復日未得與敘復,仍知英州。這句話的意思,你還做英州的知州,可有一樣,按照宋朝的規定,官員任職到一 定年限的時候,按規律、按規定,有自然升遷,取消你這個資格,你永遠不可能得到升遷的機會。這是第三道。到了六月份,這蘇軾不是急著要往英州趕嗎?還沒趕 到呢,等他到了安徽的當塗的時候,接到了第四道詔命:撤消了他左承議郎的職務,由英州知州降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不但貶了你的官,而且 剛才是在英州,現在連英州都不能待了,你得去哪兒呢?去廣東的惠陽,就是剛才所講的惠州,把你安置在惠州,給你個官銜,但是你沒有任何實際的職務,不得簽 書公事,這意味著蘇軾的命運要發生根本的變化。蘇軾聽到這個以後,他馬上做了一個決定,他不要再象在黃州時候那樣,把一家二十多口人都帶在身邊,他現在都 六十歲了,他願意一個人擔當所有的降臨他頭上的這些苦難。他做了個決定,只讓他的小兒子蘇過和他的侍妾朝雲還有兩個女傭人跟著他一起去惠州,其它人都不要跟他去。然後到了八月份,他剛剛趕到了廬陵,就是現在的江西吉安,第五道詔命緊接著下來了,這都是很快的.撤消他建昌軍司馬的職務,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仍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法事)。他在惠州,蘇軾在惠州待了三年。三年剛到,第六道詔書就追下來了,這回您連惠州都不能待了,您去哪兒呢?直接去海南島,第 六道詔書怎麽說呢?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今海南省儋縣)不得簽書公事。意思是什麽呢?意思是你在海南還是不能簽書公事,擔任什麽職務呢?就還是一個 別駕,這個職務只是一個知州的從官和佐官,九品。我們經常說的是什麽呢?七品芝麻官,那這是一個什麽芝麻呢?是一個微型芝麻、微微型芝麻,很小。問題是這 個又一個根本的不同在哪?這次他孤懸海外。(這個)北宋的朝廷有祖訓的,知識分子犯了再大的錯誤,讀書人犯了再大的錯誤不會怎麽樣呢?把你殺掉。那不殺你 就只有貶你,給你貶到不能再遠、不能再南的時候,那就是到了海南島,就是天涯海角了。這次的被貶海南包括惠州,跟黃州之貶有重大的不同,有三點大家要註 意,第一是什麽呢?在自然條件方面,在生活的條件方面,更加地艱苦。第二是什麽呢?他身體非常地虛弱,在保全性命的前提下,能不能再返回中原甚至回到家 鄉?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再有,當年被貶黃州的時候,蘇軾的心還是熱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有個根本的不同在於,章敦等這批新黨人物上來,再也不是 和蘇軾的政見不同的問題。你想想看,我們前面講過,在元佑時期,蘇軾等這一批的舊黨人物上臺了之後,新黨人物紛紛被貶,在這些年裏邊,他們郁積在心中的這 個怨憤之氣,那通通都要發泄出來。所以這一次的舊黨人物的被貶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打擊報復的性質,我就讓你永世不得翻身,不然怎麽會貶到海南呢?

畫外音:
  可 以說,曾經輝煌一時的蘇軾如今已經跌至人生的谷底,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蘇軾連降了十幾個官階,由一名正三品大員降為九品芝麻官。命運真的是同蘇軾開了一 個大玩笑,面對在當時還是屬於蠻荒之地的惠州、海南,蘇軾的生活狀況會怎樣呢?已經花甲之年的蘇軾,能經得起這種折騰嗎?蘇軾到底是怎麽死亡的呢?
  剛 才說到,由於受到新黨人物的政治報復,蘇軾在這短短的五年時間裏,被連降十幾個官階,由一名正三品大員,被貶到當時的蠻荒之地海南,擔任一個九品的犯官。 此時蘇軾已經六十二歲,花甲之年的他,能經得起這種折騰嗎?蘇軾在當地的生活狀況又會是怎樣的呢?蘇軾到底是怎麽死亡的呢?康震:我們先來看他的生活狀 況。蘇軾在給他弟弟蘇轍的信裏邊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在惠州的情況。惠州這個地方啊,當時市場經濟也不發達,自由市場上每天只殺一只羊,每天只殺一只羊蘇軾也 買不起,怎麽辦呢?他就跟這個屠夫商量,說你把羊肉什麽的都賣完了之後剩下的那骨頭架子,脊骨,你給我留下來,那個我能買得起。買回這脊骨怎麽辦呢?放到 鍋裏頭玩命地煮啊,咕嘟咕嘟煮,煮熟了之後拿出來,然後再放在米酒裏頭進行浸泡。浸泡完了之後呢然後再撒點鹽,放在火上再微微地烤,還不敢烤焦了,然後再 一點一點地一邊剔著,把縫裏的肉剔出來,來吃它。那麽蘇軾在給弟弟的信裏邊說什麽呢?說我感到很高興,每天在吃這種羊肉的時候,感覺像在吃螃蟹一樣。因為 費很大的工夫,才能得到來之不易的那一點點微弱的肉,靠這個來補身體,還不能每天都吃,得過上幾天,吃這麽一次羊脊骨。那麽在海南哪,條件更艱苦了,蘇軾 給他的朋友程秀才的信裏邊是怎麽說的呢?說海南這個地方哪,(《與程秀才書》):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換句話就是沒有肉 吃,沒有地方住,沒有朋友,得了病也沒有醫藥,冬天沒有炭來燒火,夏天也沒有涼爽的泉水洗澡。就不是個宜居城市,距離宜居城市的距離非常遠。
  艱 苦歸艱苦,我們都沒忘了,蘇軾一直保持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不論到什麽艱苦的地方,他都善於養生保健,就是到了海南這個地方,他依然給自己創造出了一套 養生保健的方法,叫做什麽呢?叫“謫居三適”。這個“謫居三適”是怎麽回事呢?是:“旦起理發”:早上起來迎著海風,就著早上的清風,梳理自己的頭發。想 像著一邊梳,頭發越來越多,越來越濃厚,這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第二叫什麽呢,叫“午窗坐睡”:中午到了,反正沒事,不得簽書公事嘛,盤腿坐在一個蒲團上, 手肘靠在一個茶幾上,做昏昏欲睡、恍恍惚惚、進入到兩忘的境界,儼然已經成了莊子。第三個叫什麽呢?叫“夜臥濯足”:臨睡之前洗腳,他怎麽洗呢,他有一首 詩,夜臥濯足(節選):
        況有松風聲,釜鬲鳴颼颼,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明燈一爪剪,快若鷹脫鞲。
  我 晚上快睡覺之前啊,聽著坐在爐火之上的熱水發出嗖嗖嗖的聲音,水開了,然後自己的腳丫子放在瓦盆裏頭,水加得多一點,快到膝蓋了。過一會兒加點熱水,熱了 再加點兒涼水,很自如,很瀟灑,洗完了腳丫子呢,然後用個指甲剪在燈下很細心地剪自己的腳指甲,感覺到很自由啊,好像老鷹脫離了羈絆,在高空飛翔一樣。大 家剪自己腳指甲的時候有沒有這樣想法,就覺得自己獲得了對生活羈絆的一種掙脫,獲得了自由,恐怕很難。但是我們的蘇軾,六十二歲的蘇軾,在海南島被貶的時 候,他還努力地要從這樣細微的生活的小事上尋找到解脫自己心靈的一個途徑。當一個人的人生境界達到了足夠的高度的時候,他的那種道法自然的神情、神采和天 才是表現在各個方面的,他不是故意的,不是做作的,而是自然的。畫外音:如果說當年被貶黃州之時,蘇軾還有一種東山再起的鬥誌和希望,此時,被一貶再貶的 蘇軾,在經歷了人生這麽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後,他早已經將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同時,尋找精神的解脫和釋放,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蘇軾 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思索呢?他今後的人生之路將會向方延伸呢?蘇軾最終究竟是怎樣死亡的呢?

康震:
  他 在惠州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記遊松風亭》。他經常去登那個山,山上有個亭子叫松風亭,以前都很好,一下就登上去了。今天登的時候有點奇怪,登到半山腰的 時候實在走不動了,坐在一個石頭上望著那個松風亭想,這可怎麽辦呢?還有這麽長的路,我都登不上去呀。後來忽然一想,我這是幹什麽呢?我為什麽非要登到那 個高頂上去呀,難道人生就是不斷地必須往上爬嗎?為什麽我現在不能做一個決定,我從半山腰上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塵土,然後我下山了,我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
  你 註意啊,這是一個在政治上沒有前途的人,他要在生活當中給自己蹚開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前面講蘇軾少年成名,那是鬧著玩的嗎?科舉考了 第二名,制科考了百年第一,這樣一個人現在卻說出、說為什麽我非要爬到松風亭上去,為什麽不能半路回到山腳下呢?你要知道,一個六十二歲的老人,你得允許 他在身心方面給自己一個空間。他不這麽想能怎麽想?那麽大家可能會想啊,蘇軾現在是不是變得特別封閉,成天自己一個人爬在小亭子上,自己躲在海島上,寫點 小文章?那不是,這根本不符合蘇軾的性格,我們知道,蘇軾是一個特別喜歡管閑事的人,他現在是一無所有,什麽官都沒有,但是他依然什麽呢?對民生超乎尋常 地關註。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蘇軾當時在惠州啊,嶺南地區辦了一件大事,就是給廣州引了“自來水管”。廣州這個地方在北宋的時候水質不好,只有很少的達官 貴人能喝到從遠處牛王山上的泉水,那水很貴。大部分老百姓只能喝又鹹又苦的地下水。有一個道士給蘇軾出了個主意,說什麽呢,說離城約十裏的地方,有個叫蒲 澗山滴水巖,那個滴水巖的水可以引到城裏來。但是這只是個創意,沒有官方的支持,這個費用很大的。蘇軾一聽,毫不猶豫,馬上給廣州的知州叫王古寫了一封 信,告訴他這是個大好事,你應該跟朝廷申請一筆錢,把這個滴水巖的水引到廣州來。蘇軾不但出主意,他還告訴他應該怎麽引。他怎麽引的呢?他在滴水巖底下, 讓工程隊的人挖了一個大石槽,讓滴水巖的水先蓄在石槽裏邊,然後用那種特別粗壯的竹筒綁在一起,五管竹筒綁在一起,靠在水槽這個地方接水,然後一直引到 (什麽呢)廣州城裏邊來。到了廣州城裏邊呢,再鑿一個碩大無比的大石槽,把那個水引到這個石槽,再由這個石槽引出五根很粗大的竹管,一根一根、一根一根地 分到人家裏去。這就是北宋的時候,在蘇軾的倡議下發明了這個原始的自來水管。
  所以我們說蘇軾他這個人是什麽呢,他不光是要通過剛才我說的那樣一種自我疏解的方式,來解脫自己在現實的苦難當中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他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命運,把自己的才華,把自己的思想,要跟老百姓---要跟老百姓緊密地結合起來。換句話說,我的命運再苦難,只要我投放到更廣大的老百姓的命運裏邊,我就一刻都不感到孤獨。

畫外音:
  此 時的蘇軾已經打定主意,準備在海南終了一生,他不斷地在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一位中國古代優秀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品行與操守。然而就在這 個時候,北宋皇宮裏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的變故,朝野震驚,政局突變,那麽,這又會是一場什麽樣的變故呢?遠在天涯海角的蘇軾,與這場變故會有什麽關系嗎?他 最終究竟是怎樣死亡的呢?

康震:
  怎麽了?到了宋哲宗的元符三年,宋哲宗很年輕的,駕崩了。他駕崩以後,他沒有兒子,他的弟弟趙佶就繼位了,這就是很有名的宋徽宗,那個大畫家。他繼位以後啊,是由宋神宗的妻子向氏夫 人、就是向太後執政。這個向太後跟章敦不合,她一上臺就把章敦給打發了。所以,當時的政局,就出現了一點松動。元佑的舊黨人們開始紛紛地回到朝廷,二月份 朝廷天下大赦,蘇軾以瓊州別駕的官職命令在廉州安置。廉州在哪兒?現在的廣西合浦縣。不得簽書公事,但總歸是回來了。四月份,授予他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居 住。又往北走了。到了六月份的時候,蘇軾開始從海南出發,渡過瓊州海峽。到了十一月份朝廷下詔,給他這個官職,這個名字很長,說什麽呢?說:復朝奉郎、提 舉成都府玉局觀、外軍州任便居住。給大家解釋一下,說白了就是什麽呢?給你一個七品官的官俸,你愛上哪兒住上哪兒住去。這是很多被貶之後又被召回來的官員 朝廷給他們的優待。
  這 時候啊,蘇軾在北返的過程當中,朝野之間就有一種輿論,認為蘇軾和蘇轍兄弟很有可能要再返朝綱,執掌大權。那麽蘇軾是怎麽表現的呢?是不是也是躊躇滿誌, 準備再一次地如如何如何呢?不對。一方面來講,蘇軾的的確確對於當時的朝政啊,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拒斥的感覺,他不願意再把自己的後半生搭到這個激烈的 政治鬥爭當中去。再一個,對當時的朝政的格局,蘇軾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我剛才講了,向太後執掌了朝政。可是有一點你別忘了,她把章敦這個新黨的宰相給開 掉了,做宰相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舊黨的代表人物,叫韓忠彥;一個是新黨的人物,叫曾布。為什麽呢?宋徽宗繼皇帝位之後,他的年號叫什麽呢?叫建中靖國。這 個年號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努力地調和新黨和舊黨之間的矛盾,讓朝政沿著平穩的路往前走。所以你看他這兩個宰相,一個是新黨的,一個是舊黨的。而且,當時在 新黨人物裏邊,立場最為鮮明的是兩個兄弟,一個是蔡京,一個是蔡卞。這兩個人也被開掉了,可有一樣,隨著蔡京和蔡卞被逐出朝廷,有一個代價,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作為舊黨人物裏邊立場最為鮮明的蘇軾和蘇轍兄弟,不許回到朝廷。這是一種什麽呢?是一種政治平衡。所以呀,當時蘇轍跟他哥哥一樣,也從被貶的地方召 回來,他當時選了個什麽地方?潁昌,就是現在河南的許昌。他跟他哥哥說,我們年紀都大了,就別折騰了,盡量地離京城這個地方近一點,靠近中原嘛,我們兩個 住在一起。蘇軾本來都答應了,後來一聽說,朝中可能又有新動向,堅決不去潁昌,堅決不去。所以他把自己終老的地方就定在哪兒呢?定到了常州。所以常州是蘇軾選擇的自己的終老之地。畫外音:命運真的是同蘇軾開了一個大玩笑,讓他在大起大落中體味世間滄桑,在悲歡離合中體味人情冷暖,接下來,已經六十五歲的蘇軾還會做些什麽?又會是誰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歷程?一段廣告之後,康震副教授將解讀一代文壇巨人蘇軾死亡的前前後後。
  剛才說到,蘇軾在海南歷經三年的犯官生活之後,重新獲得自由。此時,蘇軾已經六十五歲,花甲之年的他,還會做些什麽?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裏,蘇軾到底留下了什麽樣的遺言?我們從中又會有怎樣的思考呢?

康震:
  蘇 軾的確沒有可能再回到朝廷擔任任何職務,因為什麽呢,這個時候他的身體已經非常壞了。我們說等他回到去常州的路上,已經到五六月間了,這個時候的江浙地區 啊,氣候非常炎熱,這是一;蘇軾長期一路上過來,都是在船上,非常地悶熱,而且長途跋涉,你想想看,他從海南過海,到了大陸之後,然後又到了永州,然後一 路上又到當塗,然後又到南京,然後再到常州,所以什麽呢,這個身體的適應性已經很差了,當時他已經是六十五歲的人了。
  六 月一號,蘇軾當時身上感到不舒服,天氣很熱,吃了一些涼的東西,吃得太多,晚上跑了一晚上的廁所。痢疾,很嚴重,折騰了一晚上,第二天非常地疲憊,只能臥 病在床,喝了一些黃芪粥,用來補氣的,覺得好多了。可是幾天以後,病情沒有好轉,接著消化系統完全紊亂,胃部很脹,不想吃飯,再加上當時――因為他當時在 真州,就是現在的江蘇儀征,在岸上要辦事情,他還老住在船上,河水汙染得很厲害,所以臭氣熏天,加重了他的病情。其實應該說這時候蘇軾已經預感到自己的身 體快要不行了,他就給蘇轍寫了一封信,說他死後葬在嵩山之下,而且請蘇轍給他寫墓誌銘。到六月十二號,他離開了真州去常州,在那兒見到了他的老朋友叫錢濟 明。
  到 了七月十二號,他突然覺得身體好多了,無比地輕松,然後就要了一些紙筆,給錢濟明書寫了幾篇詩文。大家都覺得病沒事了,其實這是回光返照。到了七月十八 號,他覺得病很重,就把三個兒子都叫到床前,說“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我這輩子沒有做過什麽壞事,也沒有做過什麽虧心事,死後不會下地 獄,我死後你們不要哭泣,因為那不是我所希望的。到了七月二十三號,蘇軾醒過來,當年在杭州徑山的一位著名的長老叫維琳,前來看望他,兩個人交談了很長的 時間,蘇軾還給維琳寫了一首詩,談到自己對佛教的看法,對生死的看法。
  到了七月二十八號,蘇軾處在彌留狀態,他的聽覺和視覺都基本上喪失了,這個時候維琳方丈--他 的這個好朋友,就在他的耳朵邊上大聲地說:“端明宜勿忘西方!”說這個時候你應該想著西方極樂世界呀,蘇軾喃喃自語地回應說:“西方不無,但個裏著力不 得。”說西方極樂有沒有我不太清楚,但我覺得為它而用力並非我所願。這錢濟明,他的好朋友也湊近他的耳畔大聲地說:“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說 您平生篤信佛法,而且用心地修煉,不就是為了今天嘛,你應當用力啊。蘇軾最後說了一句話,說:“著力即差。”如果用力,如果故意,就全錯了。蘇軾對於佛 教、對於佛學有很深的造詣,但是我們知道,蘇軾這一生都對現實的人生保持有極大的熱情,他從來不把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虛無飄渺、虛幻的所 謂極樂世界去。應該說在臨終、在臨去世的時候這一段對話再一次特別鮮明地給我們勾畫出了蘇軾的人生的理念、人生的信念,和他本人的個性。所以我們說什麽 呢?到最後蘇邁含淚上來問他的後事,這個時候蘇軾已經去世。這是在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
  我們應該說,蘇軾這個人,他就象流水一樣,雖然總有一天,他 要在我們的眼前漸漸地、靜靜地流淌、消失,但終歸這流水要回到大海。蘇軾這生命又很像明月,雖然總有一天,這個明月要在我們的眼前也慢慢地、漸漸地落去, 但是我們知道,明月它是永遠在宇宙、在天空中閃爍的。所以我們說,蘇軾雖然他的生命是終結了,但他永遠都會在中國的詩歌史、 文化史上像明月一樣,像流水一樣,永遠地流淌,永遠地閃爍,他永遠不會消失,永遠會活在我們的心中,謝謝大家......

畫外音: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於公元1037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 政治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存世詩詞3000多首,存世文章4800多篇,數量居北宋之冠。公元1101年,病逝於江蘇常州,終年六十六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