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心的事 —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快的船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難找的人 —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最害羞的人 —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最瘦的人 —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最憔悴的人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最憂愁的人 —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最深的情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最寂寞的時候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最大的瀑布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最深的雪 — 夜來城外三尺雪,曉駕碳車輾冰轍。
最長的頭髮 —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最窮的女人 —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最長的臉 — 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剛流到腮邊。
最大的額頭 — 未出庭院三五步,額頭已到畫堂前。
最大的門窗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最恐懼的地方 —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最無才的人 —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最多的愛 —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最濃的情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最長的情 —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苦的酒 —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最孤獨的人 —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最喜歡喝酒的人 —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最悠閒的人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最勇敢的人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最忙碌的人 — 城頭鐵鼓聲又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最有計謀的士兵 ——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最孤獨的人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最美的女人 — 回媚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最有志氣的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最高的危樓 —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遠的朋友 — 海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難尋找的東西 —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最強烈的春風 —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醉得最死的人 — 昨夜風急雨驟,濃睡難消殘酒。
酒量最大的人 —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爬得最高的人 —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36 comments:
李白《早發白帝城》賞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語譯:
早晨,我辭別了彷彿在彩雲中間的白帝城,遠在一千里外的江陵地方,只消一天工夫,便可以趕到。我在旅途中,聽得兩岸上猿猴不住的啼叫,可是我坐著這輕快的船,已經過了萬重的青山了。
註解:
千里:形容路途的遙遠。
一日:一晝夜。
兩岸:河海的兩邊陸地。
萬重山:連綿不斷的青山。
形容路途的遙遠
形容路途的遙遠
“安史之亂”中,李白因受永王李麟案的株連,於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東部)。第二年春天,李白從四川被押解去流放地。行至白帝城時,忽然接到肅宗對他的大赦令,驚喜交加的李白猛然覺得自己好像一隻衝出樊籠的飛鳥,令人窒息的鋪天蓋地般的磨難和難以洗雪的冤屈一下子煙消雲散,立即起身從白帝城乘船東下江陵。途中寫下此詩,將當時的喜悅暢快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首句“彩雲間”三字,不僅形象地描寫出了白帝城地勢之高,而且生動地體現了詩人此時的心境。原本是刑徒身份,滿腹冤屈,無從申訴,一步步被押解著走到了如此荒涼偏僻的高山之上。但猛然一聲大赦,恢復了自由之身,一下子周圍的環境也變得如此可愛。在這從晦冥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中,在這曙光初燦的清晨,詩人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恨不能生出雙翼,立即飛回朋友和家人的身邊,共同慶祝重獲自由的歡樂!
兩岸高山相對成關,一關一隘,一隘一灘,“萬重山”隘重重險。然而,心輕船也輕。“輕舟”似箭離弦,將重重山隘、處處險灘、陣陣暗流,一瞬間便都拋在了後面。何足道哉!長江的滔滔江水也與詩人的心潮一同起伏,從高聳入雲的白帝城以從來沒有的速度一洩而下,將其“輕舟”一日就送到了千里之外。其間,兩岸山上此伏彼起猿聲的均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等到“萬重山”一一衝過,“輕舟”自入坦途。歷盡艱難、受盡冤屈,終於抖掉枷鎖,重新返“還”自己的家園,回首只是“一日”之間,豈不快哉,豈不快哉!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李白
分類:七言絕句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解: 早上辭別地勢高入雲霄的白帝城,船自高處順勢疾衝而下,一日之間就回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江陵。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 在此旅程中,只聽到兩岸猿猴不絕地啼叫著,而輕快的船隻如脫弦之箭,已穿過萬重山巖。心情是多麼的開朗,暢快、與歡欣鼓舞。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一早我離開了彩霞繚繞的白帝城,坐著船順流而下。船就
像箭一般的飛馳,只一天的時間,就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
江陵。江水兩岸的猿猴啼叫的聲音,好像還在耳邊,船卻
已經輕快的繞過一座座的高山。
注釋:
1發:出發。
2辭:告別。
3白帝: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白帝山上。
4千里:白帝城和江陵相距一千二百里
5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其他:
早發白帝城,這首詩詞的風景背景,是在長江流域。
其白帝城,就是相傳劉備過世於此城,所以有白帝城之稱。
而在文中可以具言詞描述出水流的速度之快,所以大概可以估算有向下游(東方)經過兩百多公里處,大概就是在這範圍之內的風景,由於長江中上游處多已高山陡壁為河道引流,所以有許多猴類會在此環境下棲息。
6還:回去。
7輕舟:輕快的小船
李白《早發白帝城》賞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語譯:
早晨,我辭別了彷彿在彩雲中間的白帝城,遠在一千里外的江陵地方,只消一天工夫,便可以趕到。我在旅途中,聽得兩岸上猿猴不住的啼叫,可是我坐著這輕快的船,已經過了萬重的青山了。
註解:
千里:形容路途的遙遠。
一日:一晝夜。
兩岸:河海的兩邊陸地。
萬重山:連綿不斷的青山。
形容路途的遙遠
形容路途的遙遠
“安史之亂”中,李白因受永王李麟案的株連,於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東部)。第二年春天,李白從四川被押解去流放地。行至白帝城時,忽然接到肅宗對他的大赦令,驚喜交加的李白猛然覺得自己好像一隻衝出樊籠的飛鳥,令人窒息的鋪天蓋地般的磨難和難以洗雪的冤屈一下子煙消雲散,立即起身從白帝城乘船東下江陵。途中寫下此詩,將當時的喜悅暢快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首句“彩雲間”三字,不僅形象地描寫出了白帝城地勢之高,而且生動地體現了詩人此時的心境。原本是刑徒身份,滿腹冤屈,無從申訴,一步步被押解著走到了如此荒涼偏僻的高山之上。但猛然一聲大赦,恢復了自由之身,一下子周圍的環境也變得如此可愛。在這從晦冥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中,在這曙光初燦的清晨,詩人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恨不能生出雙翼,立即飛回朋友和家人的身邊,共同慶祝重獲自由的歡樂!
兩岸高山相對成關,一關一隘,一隘一灘,“萬重山”隘重重險。然而,心輕船也輕。“輕舟”似箭離弦,將重重山隘、處處險灘、陣陣暗流,一瞬間便都拋在了後面。何足道哉!長江的滔滔江水也與詩人的心潮一同起伏,從高聳入雲的白帝城以從來沒有的速度一洩而下,將其“輕舟”一日就送到了千里之外。其間,兩岸山上此伏彼起猿聲的均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等到“萬重山”一一衝過,“輕舟”自入坦途。歷盡艱難、受盡冤屈,終於抖掉枷鎖,重新返“還”自己的家園,回首只是“一日”之間,豈不快哉,豈不快哉!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李白
分類:七言絕句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解: 早上辭別地勢高入雲霄的白帝城,船自高處順勢疾衝而下,一日之間就回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江陵。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 在此旅程中,只聽到兩岸猿猴不絕地啼叫著,而輕快的船隻如脫弦之箭,已穿過萬重山巖。心情是多麼的開朗,暢快、與歡欣鼓舞。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解:一早我離開了彩霞繚繞的白帝城,坐著船順流而下。船就
像箭一般的飛馳,只一天的時間,就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
江陵。江水兩岸的猿猴啼叫的聲音,好像還在耳邊,船卻
已經輕快的繞過一座座的高山。
注釋:
1發:出發。
2辭:告別。
3白帝: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白帝山上。
4千里:白帝城和江陵相距一千二百里
5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其他:
早發白帝城,這首詩詞的風景背景,是在長江流域。
其白帝城,就是相傳劉備過世於此城,所以有白帝城之稱。
而在文中可以具言詞描述出水流的速度之快,所以大概可以估算有向下游(東方)經過兩百多公里處,大概就是在這範圍之內的風景,由於長江中上游處多已高山陡壁為河道引流,所以有許多猴類會在此環境下棲息。
6還:回去。
7輕舟:輕快的小船
五言絕句
唐朝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在松樹下問一個孩子,
他說師父採藥去了,
只知道在這山裡,
可是雲霧既濃又密,
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裡?
作詞: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參考資料 http://www.coolmanmusic.com/group/songinbigcity/songinbigcity2005624.html
2006-08-24 20:34:50 補充
春 花 開 了 又 落 , 秋 月 圓 了 又 缺 ; 這 樣 的 循 環 到 甚 麼 時 候 才 完 結 ? 在 美 景 中 , 我 不 禁 想 起 一 連 串 的 往 事 。 小 樓 昨 晚 又 刮 起 了 東 風 , 在 明 亮 的 月 色 中 , 我 彷 彿 看 到 不 想 再 記 起 的 故 鄉 。 那 華 麗 的 宮 廷 大 概 還 在 舊 地 吧 ﹖ 只 是 當 年 的 歌 女 早 已 年 華 老 去 了 ! 一 個 人 能 有 多 少 愁 緒 ? 就 像 長 江 一 樣 , 不 分 晝 夜 地 向 東 奔 流 !
2006-08-24 20:36:37 補充
《 虞 美 人 》 是 李 後 主 亡 國 後 居 於 汴 京 時 的 作 品 ; 藉 著 詞 作 , 李 後 主 表 達 了 他 對 昔 日 生 活 的 懷 念 , 映 襯 他 眼 前 的 孤 單 寂 寞 。 據 《 樂 府 紀 聞 》 說 : 《 虞 美 人 》 中 的 詞 句 『 問 君 能 有 幾 多 愁 ,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東 流 』 , 使 舊 臣 聽 了 下 淚 , 宋 太 宗 讀 了 這 首 詞 , 便 派 人 給 他 牽 機 藥 。 可 見 《 虞 美 人 》 一 詞 道 盡 了 李 煜 和 南 唐 遺 民 的 亡 國 之 痛 。
2006-08-24 20:38:08 補充
李 煜 ( 937-978 ) 字 重 光 , 號 鍾 隱 , 徐 州 人 , 南 唐 最 後 一 個 君 主 , 史 稱 南 唐 後 主 或 李 後 主 。 李 後 主 早 年 生 活 安 逸 , 文 學 風 格 較 綺 艷 絢 麗 。 公 元 975 年 , 南 唐 被 宋 太 宗 侵 佔 了 , 李 後 主 被 俘 虜 軟 禁 起 來 , 期 間 寫 了 許 多 優 秀 的 詞 作 , 表 達 他 對 故 土 懷 念 之 情 , 風 格 轉 為 深 沉 悲 哀 , 十 分 感 人 。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故事說,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讀過這首詞後,為之拜倒。繼而閉戶三日,賦詞五十多闋,連同這一首〈醉花陰〉給好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看罷隨即笑說:「有三句頂好。」正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1
雖然這很可能只是後人編撰的故事,但這三句卻的確絕好。
可別說愁思不相干呢?當西風吹過,卷起簾子的時候,你看啊,簾後邊的人兒比菊花還要清瘦呢!
註:
伊士珍.《瑯環記》:「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 人比黃花瘦 》
李清照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曾一度宦遊在外。
清照思夫,作《醉花蔭》詞寄之。
明誠讀後歎賞不已,於是閉門謝客,
填寫五十餘首詞,意欲勝過清照。
明誠將這五十餘首詞,和清照的《醉花蔭》詞混在一起,
給他的朋友陸德夫看。
陸德夫看後說:“只三句最工。”
明誠問:“是哪三句?”
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三句正是李清照《醉花蔭》詞中的句子。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後三句,是這首詞的詞眼,
而最後一句“人比黃花瘦”可說是眼中之眼了。
新鮮的比喻,真摯的情思,
使這首詞產生了極其強烈的藝術魅力。
蝶戀花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簡析:
這首詞把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起來,
表達了對於愛情至死不悔的執著態度。上片寫春日倚樓盼人引起的相思之苦;
下片寫“春愁”的纏綿,無法排遣,點明了“愁”的具體內容。
全詞抒情寫景,感情真摯,激情無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者】
987?- 1055?,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
祖籍河東(今屬山西),後移居崇安(今屬福建)。宋仁宗朝進士,
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
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
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
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舖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
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樂章集》。
【注釋】
1 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
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2 危樓:高樓。 3 黯黯:迷蒙不明。
4 擬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5 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
6 強:勉強。 強樂:強顏歡笑。
7 衣帶漸寬: 指人逐漸消瘦。
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品評】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
“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
遊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于心田,
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
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
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
心曲難訴的慨歎。“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
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
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
“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
“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
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
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
鏡裏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
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
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李白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
李白詩〈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許多千古名句。今天一起來欣賞吧!
詩仙李白,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唐武后大足元年,死於肅宗寶應元年,年62。李白自幼博學而才氣縱橫,杜甫稱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而詩人賀知章讀到他的詩後,讚嘆他是天上下凡的「謫仙人」。人們稱他為「詩仙」,著有《李太白集》。
有一次,湖州的迦葉司馬,經過一家酒店時,聽到裏面有狂放的歌聲,就打發隨從前去探問,看看是甚麼人。李白隨口就回答說:「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就是說,我青蓮居士乃是天上下凡的「謫仙人」,一生沉浸在酒店中,已度過了三十年的歲月了。湖州司馬又何須探問來歷呢,我就是佛家「金粟如來」下世轉生的!
好狂放的口氣啊!這也就是他的「自我介紹」吧!然而他那瀟灑雄渾的才氣,和恢宏大度的詩作,到了千年後的現在,依然留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中華文化裏無可取代的一部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全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這首詩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呢?在唐朝天寶年間,玄宗因貪圖享受而荒廢政事,而李白自己在朝中的「翰林待詔」,始終是個閒缺,有志難伸,又受到高力士等人的讒言,最後只得黯然離去。到了楊國忠當宰相後,國事更加的糜爛。53歲那年,他在宣州餞別族叔李雲,難忍自己對國事的憂心,就寫下了這首膾灸人口的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棄我而去的昨天,已經不可挽回了,而今天,又只能使我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和憂愁。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高樓」,就是詩題上所說的「謝眺樓」但在謝眺樓的餞別宴上,對著明淨的秋空、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闊美景,不覺神清氣爽,掃空了所有的煩惱,此時我又逸興遄飛的想要痛飲一番了。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就是指「秘書省」。因為李雲官拜書校書郎,所以用「蓬萊文章」來比喻李雲的文章。「小謝」,就是詩人謝眺,「清發」,就是「清新秀麗」。
這句是說,校書郎啊!你的文章具有建安時代剛健的風骨,而我的詩風卻像謝眺那樣,清新秀麗。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我們都滿懷著豪情壯志,意興風發,像是要飛上青天摘取明月一樣,去追求那高遠的境界。這是李白在酒後,豪放天真的話,這也是他的性格。這時彷彿所有的黑暗都一掃而光,積在心頭的煩憂,都丟到九霄雲外去了。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然而一回到現實中,就想起自己壯志未酬的煩憂,那真像溪水一樣,不知要奔流到甚麼時候才會停止啊!想抽出寶刀砍斷那滔滔的流水,它卻奔流得更加的湍急。想要舉杯借酒澆愁,怎奈愁悶更深,卻難以消解。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人生在世是這樣的不稱心,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髮,駕著一葉小舟,退隱江湖,悠遊在萬頃煙波之中吧!
李白的想像豐富、感情激昂,使他的作品上窮碧落下黃泉,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像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表露出的是大氣和壯闊,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又極細緻的描寫出了,像水一樣難斷的愁思。詩中才氣縱橫,宏大雄渾,幾乎句句都是名句,「詩仙」之名,真不是虛傳的。
而在民間,人們對李白也有著極深的情感,像是《隋唐演義》中便寫著一段:有一次,渤海國遣使前來,帶著國書一封,欲入朝面呈當今聖上。但滿朝文武官員,竟沒有人看得懂番書上所寫的文字。眼見得堂堂天朝,濟濟多官,竟要被小邦恥笑了!少監賀知章見情況緊急,急忙舉薦李白,來辨識番書。玄宗見李白一表人才、器度超俊,真是滿心歡喜,於是命李白馬上將番書當場翻譯了出來,原來渤海國,是要大唐割讓部份高麗的國土給他。這時朝中議論紛紛,有贊成有反對的,玄宗沉吟未決,李白奏道:「臣料番王不過試探天朝之動靜耳。明日可召番使入朝,在詔書中恩威並施,懾伏其心,務必使渤海國降服。」次日賀知章便引番使入朝候旨,只見李白紗帽紫袍,雍容立於殿上,飄飄然有神仙凌雲之感。這時他聲韻鏗鏘的讀了一遍詔書,番使感受到天朝神威,不敢作聲,站在殿下,面如土色。等賀知章送他出都門時,番官私下問道:「方才讀詔書的是何人?」賀知章道:「姓李名白,官拜翰林學士。」番使道:「那是多大的官呢?怎麼能讓當朝教太師為他捧硯,太尉為他脫靴呢?」賀知章道:「太師和太尉,只不過是人間極尊貴的地位而已。而那李學士乃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贊助天朝,還有何人可比得上的!」番使點頭而別,回去奏知國王。國王看了國書大驚,與朝臣商議,說天朝有神仙贊助,如何敵得過他呢,於是寫了降表,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再也不敢有二心了。
這就是我國民間對於李白的情感和看法了,其實他真的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的,是來豐富我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讓他更加的璀璨光大。◇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释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桃花潭又名玉镜潭,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南青弋江边,潭水深邃,景色秀丽。
读过唐诗的朋友一定记得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泾县名士汪伦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来此,席间汪伦以实事相告:“桃花者,潭水名也,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亦非有万家之数,乃店主姓万。”李白大笑,二人痛饮至醉。
李白在此盘桓数日,临走时汪伦赠李白马八匹,官锦十匹。李白感其情深义重,才有了如此千古传世名句。桃花潭边的驳岸便称“踏歌古岸”。岸边还有“文昌阁”、“酌海楼”等古建筑。此处幽深宁静,值得前去访古觅幽。
(演唱:司马青云) (诵读:阎杉杉)
点击查看大图
古诗新唱-赠汪伦 (唐)李白
点击查看大图
古诗新唱-赠汪伦 (唐)李白
点击查看大图
古诗新唱-赠汪伦 李白
点击查看大图
古诗新唱-赠汪伦 (唐)李白
点击查看大图
古诗新唱-赠汪伦 (唐)李白
点击查看大图
古诗新唱-赠汪伦 (唐)李白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Among the flowers with a pot of wine,
I quaffed off without kith and kin of mine.
Raising my cup, I invited the noble disc to join me,
with my shadow; we formed a party of perfect three.
Alas, the moon seemed too aloof to appreciate it all,
only my shadow attempted to tag me without a fall.
At any rate, I still had my fancy friends around,
to enjoy myself thoroughly as if it was a time spellbound
I sang, the moon was moving to and fro,
I danced, close behind me followed my shadow,
Sober, we cheered for each other to binge on,
Drunk, we parted one another and gone.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陽光照在香爐峰上,把山裡的雲霧映成淡淡的紫色。從這裡可以望見南邊山壁上的瀑布,湍的流水從山頭飛瀉直下,彷彿一條三千尺長的大河豎掛在峭壁上,我還以為是九天上的銀河掉下來了呢!這首詩是描寫廬山的勝景之一-----香爐峰瀑布。
香爐峰頂經常布滿雲霧,遠看彷彿一座香煙裊裊的大香爐;峰南有一條巨大的瀑布,如雪白的絹緞垂掛在山壁上。
唐詩宋詞中的名篇名句,是尖端放電的瑰寶奇葩。且不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就是對於我們提升人格,激發想像和創造力,也是很有幫助的。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妙語,通俗優美,耐人尋味。初學者不覺其深,專門家不覺其淺,是益智、養性、娛情之珍品。
總覺得古代的人情感比現代人要豐富許多。一次離別,一陣感慨。生活中的每一種心情,都可以造就一段流傳千古的美詞間。
總是在寂寞的時候讀唐詩,總是在寂寞的時候品宋詞,如果唐詩宋詞有一個主題,我想那應該是:寂寞。
曠達如東坡,悲壯如嶽飛,豪邁如稼軒,他們的詞裏,也都不乏悲涼的味道。稼軒的“道晚正愁予,深山聞鷓鴣”可謂是把這種寂寞悲涼之感寫到極至,而他們的悲涼,無外乎念遠,追憶,壯志難酬。
才華難識,抱負難展——他們只能在深山曠野中踱步,自嘲的同時感歎生不逢時,寂寞的同時感歎流年易逝——人生若白駒過隙,而瞬間鬢已星星矣。
這種人生如夢的寂寞和蒼涼,誰躲得過呢?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是人類共有的無常的悲慨,詩人們以自己敏銳,真純的心靈去體會了那種共有的慨歎和寂寞。 而將這種寂寞展示得淋漓盡致的,是唐詩宋詞。我不能不讚揚它的美。
千年飛逝,早已不見亡靈墓塚,而讓我們百般品味愛不釋手的,讓我們情不自禁默念出口的,讓我們帶著滿心縈繞的慨歎高聲朗誦的,讓我們在寂靜的夜裏默默品讀,暢流出口猶如滿室生香的,是那些美麗的詞句,是千年前善感的詩人們或喜或悲或豪邁或寂寞的心情。
寂寞是千古命題,無論是偉人,凡人,古人,今人,還是詩人,和我們常人,但有智慧的人會在寂寞中得出詩意的感觸和深刻的見解。
自古英雄多寂寞,而自古詩詞也是寂寞的吧,它被一個寂寞的詩人在寂寞的時候吟出,寂寞地流傳千古,被後人在寂寞的時候細細品味,惟有寂寞懂詩詞,惟有詩詞懂寂寞。
不知道該怎麼結尾,始終不明白初中時候,那些拋棄了課業在唐詩宋詞中浸淫的日子,到底是我路過了唐詩宋詞,還是它路過了我??
且將柳永的《蝶戀花》做為結尾吧: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價願天寒。
夜來城外三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對後世影響極大。
【字句淺釋】
解題:中唐時期,宦官專權,連宮中物資的採購權都抓了過去,名為“宮市”。本詩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專權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並以其正義、感人的力量而成為唐詩中千百年來萬口傳誦的名篇。伐薪:砍柴。燒炭:用結實的木柴(通過不完全燃燒而)燒成木炭,供人們冬天取暖用。南山:即終南山。蒼蒼:頭髮蒼白。營:謀求。轍:車輪壓出的痕跡。敕:皇帝的命令或詔書。直:義同“值”,價值。
【全詩串講】
賣木炭的老頭啊,自己在終南山中砍柴來燒成木炭。
他那被煙火熏黑的臉上灰塵沾滿,兩鬢頭髮蒼白十根指頭漆黑一團。
賣了木炭得到的錢用來作什麼呢?那是身上衣服和口中食物的來源。
可憐老頭子身上正穿著單薄衣衫,怕木炭賣不起價錢反倒願意天寒。
昨晚下了大雪,城外積雪深三尺,今早駕著炭車,結冰路上留車跡。
拖車的牛困了人餓了太陽已老高,停車在都市南門外的泥中歇口氣。
兩匹馬兒翩翩飛馳而來,是誰啊?原來是穿著黃衣白衫的宮中官吏。
他們手拿文書口稱是皇上的命令,牽著牛吆喝著掉轉車頭向北駛去。
滿滿一車木炭,足有一千多斤啊,宮中使者把車趕走,哪管你痛惜!
他們把半匹紅紗和一丈長的綾綢,掛在牛頭上就充當一車炭的價值!
【言外之意】
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頭了,還要親自到山裡去砍柴來燒木炭,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嚴冬的天氣,自己身上衣服單薄,難以御寒,卻希望天氣再冷些、再冷些,因為那樣木炭或許可以賣個更好的價錢!老天爺讓他如願了:一夜晚就下了一尺深的大雪。當他一大早就趕著牛車在結冰的路上顛簸著緩行時,他的心中該懷著多大的希望啊!親手燒出一窯一窯的上好木炭,一年的衣食就指望著這一車木炭了。
可是,就當他從清晨走到中午,好不容易把一車木炭運到都城南門外的集市時,卻從天而降似的來了兩個皇宮中派來“宮市”的使者,轉眼間就把一車木炭強行運入宮中去了。他們象徵性的把半匹紅紗一丈綾掛在牛頭上算作買炭錢,就把可憐的老頭子打發回去了。老頭子想些什麼、說些什麼,詩人沒有說。但有一點很明白:老頭子拿著那半匹紅紗一丈綾是沒法度過一年的苦日子的!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價願天寒”,至今讀來還催人淚下。它把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為民振臂一呼的慈心善念傳達給了一千多年來讀到此詩的每一個讀者。正是作者的慈心善念,賦予了此詩強盛的生命力,使它在一千多年後仍然被人們閱讀著、傳誦著。
看到人民的疾苦便心中不忍,甚至因此而產生自責和內疚,這是大詩人白居易不同於其他詩人的顯著特點。他把對人民疾苦的關懷、同情,對造成這種疾苦的人和社會因素的義憤寫入自己的詩中,使他自己成為歷史上諷喻詩寫得最多最好的偉大詩人。至於他晚年潛心修佛,生活上處處克儉,只不過是他心路歷程的一個自然歸宿罷了。
秋浦歌 (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字句淺釋】
緣:因為。個:這,此。秋霜:這裡用來形容白髮。
【全詩串講】
我頭上的白髮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的頭髮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裡弄來這模樣!
【言外之意】
“曾記當年騎竹馬,而今便是白頭翁。”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的事情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怎麼就已經白髮上頭了?無怪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哀嘆青春易逝、光陰難留、人生如夢。但李白與眾不同,他一來就出口不凡:白髮三千丈!猛一下把個滿頭銀髮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銀絲卻一直飄灑流盪而去,消失在無窮遠的地方!當這一震撼人心的鏡頭淡出以後,他才向你吐露內心的哀愁,指出白髮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徵老邁的白髮,意味著走向老邁的過程是一個冷峻的現實,而對於“老之將至”這一警告,自己還是深感突然、手足無措,不免發出由衷的哀嘆!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緊跟在“老”後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為對“死”的本質毫無了解,又受了無神論者披著“科學”外衣的、反科學的“解釋”的誤導。然而,確實有許多人不怕死。他們明白“死”的真正意義,其中許多人還能預知死期,真正做到“視死如歸”。讀了此詩,如有“當頭棒喝”之感,因而對“生”與“死”這個重大問題嚴肅地考慮,甚至探究一下“視死如歸”者的人生妙諦,你就充分體現了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價值。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對後世影響極大。
【字句淺釋】
解題:這首詩是元和三年(公元807)作者任□□(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婦姑:這裏泛指婦女。荷:擔、扛。簞食:用竹籃盛著的飯食。童稚:小孩子、兒童。壺漿:用瓦壺盛著的濃汁飲料。餉:用食物款待。丁壯:青壯年男子。秉:執持、拿著。吏祿:官吏的奉祿。石:容量單位,等於十鬥。歲晏:年終。
【全詩串講】
種田人很少有閑遐日子,五月間更是要加倍繁忙。
夜晚間只一陣南風捲過,一行行小麥被吹得金黃。
婦女們扛起盛飯的竹籃,小娃娃提著一壺壺水漿。
一起到地裏去送飯送水,青壯年辛苦在南面坡岡。
腳下的熱土薰蒸著暑氣,背上烘烤著烈日的陽光。
筋疲力盡了不覺得炎熱,想多幹活喜歡夏日天長。
又看見一個貧困的婦女,抱著孩子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去拾起散落的麥穗,左臂掛一個破爛的竹筐。
聽她對圍觀者訴說真相,耳聞目睹後都為她悲傷。
家中田產為納官稅賣光,來撿點落麥穗暫充飢腸。
眼下我有什麼功德可講,從未耕田犁地養蠶種桑。
卻拿著三百石官家奉祿,到年終還總是家有餘糧。
想到此我心中自覺慚愧,這件事一輩子不會淡忘。
【言外之意】
從語言到結構,以至內容和層次,這首詩都是淺顯易懂、清楚明白,貌似平常。但千多年來它卻一直是唐詩中的名篇,被後人傳誦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有著一顆對人民深切同情的慈善之心。是這顆心,使各個時代的讀者受到心靈的震撼,而與作者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心靈的共鳴。
小麥黃了就要搶收,不然就可能散落到地裏爛掉。年青力壯的男人們都到南坡上的麥地裏使大力氣去了,就連婦女和小孩子都一起投入,送水送飯,作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地面暑氣上蒸,天上烈日烘烤,男人們雖然已經筋疲力盡了,也沒覺得天氣的炎熱,因為他心中只想著趁夏日白晝天長多幹點活、早點把麥子搶收起來。農夫的辛苦勞累和與世人有所不同的思想感情已經躍然紙上、令人動情。這還不算。在這炎天暑氣裏,竟然還有貧窮婦女抱著小孩子,尾隨割麥的農夫,把散落的殘穗一根一根的拾起來放到自己的破竹筐裏,拿回家去充飢。由於要納官稅而賣光了所有的田地,她家已經無地可種、無麥可收了。但這樣冒著暑熱撿幾根殘穗,又能挨得多久呢?再說,今日拾穗的貧婦,昨日也曾是家中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農家啊!那麼今日正在收麥的農夫,會不會也因賦稅太重而變成明日的拾穗人呢?
詩人的心在這裏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並進而反思自己,產生了自責和慚愧的心情。試想,就從此詩問世算起,雖然詩人已經給後人作了一個榜樣,但迄今為止的千多年中,又有幾個當官的人能象詩人那樣對人民疾苦充滿深切的同情,甚至因窮人的貧苦而自責和慚愧的?可見有權有錢的人要作好人也確實很難啊。難怪西方人說,富人要進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難。作者的慈心善念驅使他提起筆來,把自己心中的震撼和反思傳達給每一個讀到他詩作的人,一直傳達到今天心中善念已經很少的人們,在他們接近麻木的心靈上猛然一擊。
一、李白
1.傳說李白的母親快要分娩時,突然夢見太白星從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懷裡。她驚醒後,當晚就生下李白,因此有人認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李白五歲時隨父遷居四
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從小聰明自負,十歲便會吟詩作對,父親指導他誦讀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他一讀便能領悟。除此之外,他也廣泛閱讀諸子百家、《昭明
文選》和楚辭、古樂府及漢魏六朝著名詩人的作品,讀書之餘,李白還拜師學習劍術,時常撫劍揚眉,吟嘯起舞,是名符其實的文武全才的少年遊俠。
2.「鐵杵磨針」
李白小時候讀書時,覺得那些書經書、史書深奧難懂、枯燥乏味,讀不下去,把書一丟,跑到外面遊玩了。
他走著走著,突然看見一位老婆婆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拿著一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老婆婆神情專注,連小李白走到她面前蹲下來觀看,她都沒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婆婆在幹什麼,便問:「老婆婆,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磨針。」老婆婆頭也沒抬,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裡的鐵棒。
「磨針?」小小李白搞糊塗了。老婆婆手裡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麼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婆婆,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婆婆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麼?」李白更糊塗了,又問:「這麼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老婆婆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老婆婆的話讓小李白覺得很驚訝。老婆婆年紀那麼大,還有如此的恆心毅力,而自己怎麼書讀到一半就跑出來玩了呢?於是他趕緊跑回家繼續讀書,從此每天都很用功唸書,最後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二、蘇東坡
1.蘇小妹與兩個哥哥一樣擅詩喜聯,好開玩笑,兄妹間常以詩、聯相嬉。傳說,蘇小妹五官清秀,美中不足的是,額頭有點大,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有個「奔頭」,一次,蘇東坡吟出一聯,取笑妹妹的「奔頭」:
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蘇小妹聽了,心說,一點沒有作哥哥的樣子,笑我腦門大,怎麼不看看你的大長臉啊(蘇東坡額頭扁平,臉長達一尺,兩眼相距較遠),於是作一聯回敬:
去年一點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東坡一聽,沒佔到便宜,接著作了首詩:
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臉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毫不示弱,回敬一首: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點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東坡也被妹妹逗的哈哈大笑。
2.「東坡肉」的由來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時,用心治理西湖,四周的田地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大豐收。老百姓為了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過年時候,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加上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是高興,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並將他送來的豬肉命名叫做“東坡肉”。
當
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新菜一出,那家菜館
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
來,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奸臣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裏很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喬裝打扮到杭州,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裏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
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
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
有什麼證據嗎?”禦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是個糊塗蛋,一看菜單,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像過去一樣讚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3.蘇東坡在杭州時,有些寺廟他常去遊歷,因而成了廟中和尚的至交。在蘇東坡去世後,一個老和尚說出蘇東坡的一個故事。他說,他年輕時在壽 星院當和尚,常看見蘇東坡在夏天一人赤足走上山去。他全無做官的架子,脫下袍子和小褂,在下午的時光,赤背在從寺院借來的躺椅上睡覺。有一位小和尚不敢走 近,由遠處偷看這位一代大儒,這一看不要緊,小和尚竟而看到了別人無法看到的情形。他看見,這位大詩人背上有七顆黑痣,排狀恰似北斗七星一樣。老和尚又 說,那就足以證明蘇東坡是天上星象下界,在人間暫時作客而已。
2009-10-16 23:16:46 補充
蘇東坡與廟中和尚接觸久了,也相信了人有前世的說法。蘇東坡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有一天他去游壽星院,他一進門,便覺得所見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訴同游者走九十二級便到向懺堂,結果證明他所言不誤。他還可以把寺院後面的建築、庭院、樹木、山石,向同行人描寫。
蘇東坡一生曾遊歷無數名山大川,留下許多珍貴手跡。在杭州的玲瓏山,當年蘇東坡就在山中的“醉眠石” 上醉酒留詩,倚石而眠﹔玲瓏山的千年古松——學十松也是蘇東坡手植,歷經數百年,古松已是葉茂根深,蒼翠挺拔。
4.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不在,便在書房裡等他。等好久,蘇東坡便在紙上亂寫起來,最後幾個字寫:蘇東坡,偉大的佛門弟子,不能改變,即使八風的力量合起來也不能吹動他。又等了一會,佛印仍沒回來,蘇東坡便回家去。佛印返回寺廟,見到蘇東坡留在桌上的文字,便在後面加句「胡說八道,你的話等於放屁。」派人送給蘇東坡。蘇東坡見到佛印的題字,立即操舟過江,找佛印理論。趕到寺中,抓住佛印的膀子罵:「你這混蛋,憑什麼這樣辱罵我?難道我不是關心佛法的佛門虔誠弟子嗎?相識這麼久了,你還這樣罵我,真是枉為朋友一 場。」佛印靜靜地說:「蘇東坡,偉大的佛門弟子,八風不動,一屁過江來。」說得蘇東坡面紅耳赤,哭笑不得。
国学网-李白研究-卷七 歌诗六十八首(宋本李太白全集(本数据转自中国李白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論從台灣或中國,簡體或繁體,李白詩集或全唐詩(個人詩集與全唐詩內容常有出入)都顯示應該是-緣愁-,而非-離愁-
絕句四首(其三)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心情甚佳的他,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興到筆隨,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柳枝剛抽嫩芽。「鳴翠柳」是聲音的描寫,傳達出了一種無比歡快的感情。 「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而白鷺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
★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 在江岸邊的船隻。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詩人的內在情感卻使其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
賈島《贈無可上人》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垂,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暮春,暫歸東都 。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岑參三十八歲。 ... 居龍興寺,與巽上人交遊,始有得於佛理。 李翱三十三歲。 在洛陽。 ... 無可、賈島並 有詩哀悼。 白居易五十九歲。 冬,眼病復作,有病眼詩。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垂。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此詩是賈島,感慨一首苦吟三年才成詩,故在詩成之後,賈島又作一詩,記其內心所想。
晚唐時期,反對俚俗樸實的詩歌,而回到六朝唯美的詩風,以典雅綺麗為主,最具代表的詩人有杜牧、李商隱。杜牧的詩綺麗婉約,時時流露憂國愛民的情思。李商隱承襲杜甫的典律,用意深刻,寫情婉摯,以抒情詩為傑出.
譯...
絞盡了三年的腦汁,才得到兩句詩,在口中一念誦,就忍不住留下了兩行清淚。如果這樣的詩還得不到知音賞識,那我就在秋日的深山中歸隱,從此不再寫詩了
五言短詩擷英
二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臥故山秋
唐.賈島《題詩後》
「二句」,是指詩人自己所寫的詩《送無可上人》中的「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而這首《題詩後》,就是訴說這兩句詩的得來不易:這兩句詩,我用了近三年的光陰才終於定稿的,每當吟讀這首詩讀到這兩句,我都激動得兩眼流淚。假如別人不欣賞它的話,那麼,我只好回鄉,一輩子不寫詩了!
賈島是有名的苦吟詩人,曾因苦苦思索「推」、「敲」二字而衝撞了京兆尹韓愈,這故事也廣為流傳。
剛在「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裡提到「三、二、一、雙」,這小詩裡則是「二、三、一、雙」,數字在詩詞裡的巧用,又多見一例。
唐詩名句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郊寒島瘦”
指的是對於唐代詩人孟郊與賈島作品風格的評論。
見島瘦郊寒條。宋˙蘇東坡˙祭柳子玉文: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孟郊和賈島都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詩人。兩人的詩都烙下了潦倒寒士淒苦生涯的印痕。「郊寒島瘦」已成為歷來的定評。
孟詩思深意鍊,造語奇警。在藝術風格上,可以「雄驁生峭雅麗奇古」概括之。賈詩則清幽奇僻,情調悽苦,尤以鑄字鍊句見稱,相傳「推敲」一語就出於他的故實,因之在中唐末期為時人所鍾愛,乃至歷久不衰。
孟郊(公元751-814)字東野。其詩多感傷、苦寒之音。用字造句力避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遊子吟》為其傳世名篇。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縣)人。早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成進士,五十歲始作溧陽尉。後來辭官,到五十六歲才作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等小官,貧寒至死。
孟郊的詩,很受韓愈的推崇,當時的人已有“孟詩韓筆”的稱譽。孟郊自己的詩也說:“詩骨聳東野,詩濤湧退之。”(《戲贈無本》二首)可見韓、孟兩人的詩是各具特色、旗鼓相當的。
他的詩裏,有不少作品接觸到社會現實矛盾。如《長安早春》、《長安道》,諷刺了朱門貴族的驕奢閑逸生活;《貧女詞》、《織婦辭》,對勞動婦女的勞苦深表同情,而且以織婦口吻對受剝奪的境況提出質問:“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為”
。
對當時藩鎮割據,內戰不息的時局,孟郊也表示憂慮和憤慨。他寫了《殺氣不在邊》、《吊國殤》、《感懷》等詩,譴責統治者“擅搖干戈柄”、“鑄殺不鑄耕”的罪惡行為。
孟郊的一生,“拙於生事,一貧徹骨。裘竭懸結,未嘗免眉為可憐之色”《唐才子傳》。因此,他那些自述貧困窮態境遇的詩,也寫得十分動人。
孟郊的詩,不僅寫出他貧病交加的淒涼晚景,也寫出了冷酷無情的世道人心。詩裏所寫的雖是他個人的境遇,但仔細體會,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生活體驗和他那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有相通的地方。其他如“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為”《借車》,“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贈炭》,都能用片言隻語寫出他難以想象的愁苦心情和貧困生活。
孟郊是以苦吟著名的詩人,他自述作詩的情景是:“無子抄文字,老吟多飄零。有時吐向床,枕席不解聽”《老恨》。上面所舉的那些瘦硬奇警、入木三分的詩句,都經過苦思錘煉。他的苦吟,有時也是為了追求奇險,但主要還是為了使內容表現得更深刻警辟,如他在另一首詩裏說的:“天地入胸臆,籲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贈鄭夫子魴》。但是,他有的詩也寫得很平易近人,例如普遍傳誦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為一般說來,韓詩比較氣象闊大,孟詩比較思力深刻。
孟郊詩中也有不少表現庸俗思想或封建觀念的作品,如《初於洛中選》、《烈女操》等。有的則虔誠地歌頌仙佛,如《列仙文》四首等。在藝術上,也有一些詩寫得艱澀枯槁,缺乏詩味。
孟郊詩在文學史上影響是不小的。中晚唐不少著名詩人都很讚美他的詩才。賈島《哭孟郊》詩說:“塚近登山道,詩隨過海船。”可見他死時詩篇已流傳國外。北宋江西派詩瘦硬生新風格的形成,也受他一定的影響。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為僧,法名無本。後來到京洛認識了韓愈,遂還俗,舉進士。曾官長江主簿。
他和孟郊同以“苦吟”著名,後人更以“郊寒島瘦”並稱。關於他的苦吟,曾有吟詩沖犯韓愈的故事流傳。他自己也曾說《送無可上人》中的兩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是,他的詩無論思想內容或藝術成就都遠不及孟郊。他們的創作道路也頗不相同。
從他現存詩歌來看,他雖然也流露過一點求仕不遇的苦悶:“自嗟憐十上,誰肯待三征。”(《即事》)“下第隻空囊,如何住帝鄉。”(《下第》)但只是一點輕微的歎息。其他絕大多數的詩中,幾乎看不到什為現實矛盾的影子。不管他是有意或無意逃避現實,他總是安於自己荒涼寂寞的生活境遇。他往來的朋友多半是僧徒道士,他的詩境也往往是溫習早年那種枯寂的禪房生活:“孤鴻來半夜,積雪在諸峰。”(《寄董武》)“叩齒坐明月,耆頤望白雲。”(《過楊道士居》)在平常生活裏,他也是循著這條熟習的小路,專門探尋那別人不曾注意的陰暗角落。他愛寫“螢火”,寫“蟻穴”,甚至寫蛇:“歸吏封宵鑰,行蛇入古桐。”(《題長江廳壁》)寫怪禽:“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暮過山村》)別的詩人是把詩當作生活的反映,至少也是當作生活的消遣和點綴,他卻是把作詩代替生活,“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戲贈友人》)。他的詩多半是五律,專以鑄字煉句取勝,但他多數的詩都是“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鵲橋仙》
又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作者:【宋】秦觀。雙調,五十六字,仄韻。
織雲弄巧,
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作者:秦觀。
宋哲宗時出為杭州通判,作此詩專詠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前段寫相聚;作者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表達作者的愛情理想,星辰宿命,從牛郎織女每年的七夕鵲橋相會,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裏,卿須憐我我憐卿,攬盡天上神仙眷侶的纏綿,互訴離愁與衷曲,多麼的詩情畫意!這豈不遠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而卻貌合神離的人間夫妻?
後段寫離別;柔情似水的相聚,纏綿蜜意的憐惜,猶如銀河中的癡情男女,愛的驚世駭俗的火花、碰出世紀裏串串的那銀河裡滿天的星辰閃爍,昇華了情歡的最愛。佳期如夢般的短暫,露出了那久別重逢後又如夢似幻般的離別心境。忍顧鵲橋歸路,臨別的依戀、不捨與悵惘。深情的期勉與慰藉,兩情至死不渝、長長久久,又何必貪戀於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
作者否定的是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期待下一次愛的碰撞,讓愛的火花更為閃爍在天上人間。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008-12-15 09:32:33)
转载▼
标签:
文化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詩,寫主人翁披著竹片和草編成的雨衣(蓑笠)在江面上唯一的一條小船上垂釣,江面向著層層迭迭的千山,江旁有很多枝節的道路,但沒有一隻鳥、也沒有一個人,只有他自己。一般這樣理解,景物的描寫為了襯托主人翁冰雪班潔白無暇的心。
這首詩用普通話讀的風味不如用河洛話,河洛話可以讀出「絕」「滅」和「雪」的韻。
我的想法是,真正像冰雪般潔白純潔的心不必等到鳥飛過了,也不必等到行人都走空了,才能映現出來。如果真要等到外物皆空,那就是一張瞬間的照片而已。一首詩應該可以像是一幕戲,可以讓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一個動態的對比。所以,鳥是在的,人也很多來來往往,在這些繁忙的、雜亂的、繽紛的、變動的外境中更能凸顯主人翁那顆獨一無二的、清靜純潔潔白的心。
也就是說,在這景裏有沒有鳥?有的,而且很多,但對一顆一塵不染的真心來說,這些鳥雖然存在,但並不落入心裏產生任何影響,因此,這樣的「有」,也是「非有」,所以「絕」。
馬路上有沒有人?有的,恐怕還很多,但這些往來的人也不落入真心裏,因此這樣的「有」也是「非有」,所以「滅」。
江水流動,亦如萬事變化,無常無盡,而此真心亦不隨波而動,而在變動中,依然保持自身,所以「孤」。
他似乎是在垂釣,但釣的是「雪」,雪只是個假的垂釣物件,他是借著垂釣讓自己進入心無旁鷺的境界,那時候,他釣的是他的心,而且是一顆不為外物所染的真心。
重點還是這顆真心,心,在這個世界裏,多的是「不潔白」的樣貌。比如,看到千山飛鳥的喜悅和看到千山鳥飛絕的惋惜,看到行人往來的雜亂思緒或期盼心情。外在於心的一切事物總是會把改變這顆心的狀態,因為得到想要的,而開心;因為失去想要的,而傷悲。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我們那顆純淨本心所有,都是外來的。作為人,本來就會因為外物和欲望而改變這顆心的狀態,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們看不清這外物的本相。
獨釣寒江雪的主人翁找到了那個真心,而能再見「非有」的鳥,再見「非有」的人蹤,一切無名與有名,而現其心原始的純淨。
邊塞詩歌;
不論是在以前或是現今,軍旅生活是大多數男生必須經歷的一段日子,然而隨著時代的轉換,當軍人也不會像以前一樣,隨時都有戰死殺場的可能,畢竟現在的人把生命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還重,然而若是在古代的話,一但被徵召去當兵,就幾乎是回不來了。在王翰的《涼州詞》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幾人回。
雖然前兩句寫出了十分奢侈的享樂,令人似乎感覺不出有任何可怕的感覺,而第三句的醉臥沙場也是顯示出在沙場中極盡一切的快樂,隨意而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是如何。到了第四句點出主題來,原來是料想自己時日大概不多了,所以就先好好地享受一番吧!畢竟自己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來享受了,就像是如果我們被告知了生命所剩無多時,我們一定會將自己所想做的事做完,不要留下任何的遺憾,這首詩帶給人一種悲觀的想法,因為只要一提起出征就會和死亡畫起等號來,不過詩中的享樂也將人的本性完全顯露出來,畢竟在將要死去的時候,是沒有人會去考慮到太多事物的,完全都會憑著本性來。
換個角度來思考,戰爭也可以是一個人開創出事業的地方的,不論在古代或現代,畢竟國防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基礎,一個國防差的國家一定不會存活太久,不然就是會常常受到外來的欺侮,而國防的重點,當然在於國家。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榖,井上生旅葵。烹榖持作飯,烹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落淚霑衣裳。
前四句說出了自己從沙場中平安歸回,遇到鄉里間的人就急著訊問家中的情況如何。描寫久戰之後即著回家團聚,給人思鄉情切的感覺。接下來的四句,則指出了原本的家園在歷經了戰爭之後,家中只剩下一片荒墳,而屋子也變成兔子和雞的巢穴了,這段給人一種莫明的哀傷感,明明最危險的自己就能夠平安歸回,沒想到等著他回家的卻是這樣的一番景象,完全人事已非。接下來的四句則是描寫荒涼的屋子,和征戰者隨意找東西吃的情況,這段給人歷盡滄桑的感覺,十分蒼涼。最後四句則道出了征戰者所感受到的孤單以及哀痛。整首詩給人戰爭是可怕的念頭,不論你是遠赴沙場的征戰者,或者只是普通的小老百姓,戰爭都會對你造成很大的影響。
記得我曾經在高中聽教官說過,「戰爭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不論是戰敗國或是戰勝國。」戰爭固然對戰敗國毫無利處,對戰勝國又何嘗不是呢?傷亡人數一定會產生,國力的損耗,國土的受挫,人民的不安等等。最後只是為了佔領別人的領土,獲取別人的資源,這樣不是很划不來嗎,然而截至目前為止,戰爭從未從世界上消失,反而有一觸即發的可能,就我們台灣來說,和中共之間的情況雖然說還不危急,但是中共的侵略心卻是人皆知的,若我們能好好地鞏固國防,讓中共知道我們並不是那麼好欺負的,使中共不會有發動戰爭的念頭,然而這個重擔現在就落在我們的肩上了,相信只要大家同心一志,一定能夠達成的。
�X�B: 邊塞詩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幾人回/許家源 - moozuu88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moozuu888/2966896#ixzz1oZ2JQs7t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捨與
陶淵明的故居有兩處,均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在東晉時屬柴桑縣。陶淵明在星子有兩處故居:一處是至今仍名「東臬」、「西疇」間的「斜川」中的上京故居;一處是後遷居的栗里南村,即今南山瓷土礦北的里陶村,為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指處。栗里南村邊,上有『五柳館』遺址,和宋代朱熹在淵明《醉石》上題刻的『歸去來館』及眾多古人題刻。隋唐以來,歷朝有不少名士均曾來此一遊。2006年夏,我也曾經來此地徘徊,期望見到東籬下的菊花。然此地景物已全非,只能憑詩句吟誦中尋找詩境。
陶淵明祠與紀念館均為後人紀念陶公所建,也沒有太多可觀賞之處。然陶淵明的歸隱山林、種田采桑,其所表現的內涵與意義,則是永垂不朽的。
陶淵明,字元亮,入劉宋更名潛。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劉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時年六十三(時年六十三:據沈約宋書隱逸傳、蕭統陶淵明傳記載〉。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庶母卒,與母、妹三人度日。三十七歲,母孟氏卒。
陶淵明少有大志。從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曾先後擔任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官職。但是由於他性格正直耿介,與官場的腐朽風氣格格不入,幾次都是辭官而去。最後一次從彭澤令任上辭職,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活。從這時起,他精神上感到極大的解脫,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妻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一般農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淵明作為一代田園詩人,連他的傳記也給編入了「隱逸」一類之中,這勢必使我們乍看,還以為他對於社會無多大的貢獻。其實不然,陶淵明作為隱逸詩人固然是不錯,但未見得隱者就全都是逃避現實,全都是無所作為的。若果將一個作者放在一個具體的時代裡去加以考察,只要那個社會是頹廢的、沒落的,而人們又處在無法去改變那種社會現實的情況下,那麼,人們與其去同流合污,還不如隱居以保持自己的清操為好。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隋唐時期,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唐朝的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 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
中唐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被貶為江州司馬時,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北宋時由於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等人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南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之多。
陶淵明 《 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的歸隱山林,官場一再引其出山,但他都不為所動。我們不能說他:「賢者不為政,則所生何為?」這是一個值得爭辯的問題。但是生於亂世,居官者無所可為,不願同流合污,不如歸去。這種精神讓無數歷代官吏嚮往與羨慕。但大多官吏都是身不由己,也缺乏身為庶民所應過的清苦與平淡生活的勇氣,因此真能效法他而歸隱者少之又少。
不獨官場從政者,即使教育界、或企業界,多的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讀起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只是痴人說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如果說唐詩是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盛唐的邊塞詩則是精華之中的精華。每首邊塞詩都是意境高遠,格調雄渾、豪壯,氣質磅礴,激蕩人心。王昌齡是著名的盛唐邊塞詩人之一,他一生由於性格耿直,經常遭到小人誹謗。其詩風瑰麗、雄健,對當世及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他眾多的出色作品之中,叫人拍手叫絕的名句當屬「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名句語出王昌齡的〈出塞〉一詩,原句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成白話文來講,就是:依舊是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戰的將士卻仍未歸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健在,絕對不會允許異族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感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秦時明月,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第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好男兒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平民百姓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了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吟之莫不拍案叫絕。明朝的文人李攀龍曾把這首詩譽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足見此詩的魅力所在。
仔細品味「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內涵,我們似乎可以聯想到一輪明月高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 ,只看見作戰部隊不斷的開往塞外,卻一直不見他們凱旋歸來。
「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如果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只要有李廣這樣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的統帥來鎮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
這兩句,抒情與議論並舉, 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有金石之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敢於以含蓄與明快相統一的筆法針砭時弊,表現了詩人別具一格的卓越膽識和博大的胸懷,因而堪稱大氣包舉,意境雄奇。其實不論是詩歌還是文章,從來都不是以長短和字數來論高低的。寥寥幾十個字就能把數百字的文章也說不清楚的深奧內涵簡單明確的表達出來,由此足見詩歌的魅力和詩人的智慧!因此,詩歌才是最高雅的藝術表達形式,真正優秀的詩歌作品,一詩勝千言!
擒賊先擒王
經過長期的勵精圖治和一大批良臣賢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30年之久的開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八方來朝。
但是進入天寶年間以後,唐玄宗開始安於享樂,不禮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由於好大喜功,一意熱衷於開疆列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唐朝在邊地設置節度使,屯戍重兵。後來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至天寶元年,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力增至49萬,龐大的兵力消耗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社會上隱伏著不安。
杜甫見到“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新兵開赴前線,父母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深深的為國家的命運擔憂,他寫道: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然而因為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幾年後 “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幾近崩潰,唐朝從此走向衰敗。
“擒賊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關鍵。
(出自《前出塞》之六)
唐詩欣賞:登幽州台歌
【明慧學校】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
陳子昂(西元 661─702) 字伯玉,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登幽州台歌》是其傳世名篇。
【字句淺釋】
解題:這一首登臨感懷詩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篇。短短小詩,深刻表現了作者因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産生的孤寂與悲哀。幽州台:又名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市。古人:這裏指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明君。後面的“來者”有類似意義。念:思念,想。悠悠:這裏指遙遠。愴然:傷悲的樣子。涕:眼淚。
【全詩串講】
古代那些禮賢下士的明君,我沒能親見其人;未來的賢明之君,至今我也沒有能看到他們。想到這曠宇茫茫啊悠悠天地,來的未來、去的已去。唯我一人孤單而寂寞,忍不住悲傷的眼淚直往下落!
【言外之意】
西元696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任參謀。次年兵敗,子昂請率萬人作前驅擊敵,武不准。稍後,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子昂降爲軍曹。詩人報國無門,便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是歷來許多有才能的知識份子的共同經歷,所以此詩能廣泛的引起共鳴,經久傳誦不衰。
此詩用《楚辭》的句法,前兩句三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語氣急促,表達了作者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四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襯以虛字“之”“而”,轉爲舒緩流暢,表現詩人悲聲長歎、涕淚橫流的情形。從結構上看,前兩句俯仰古今,第三句遠眺曠宇,第四句引出了詩人飽滿的情緒,把讀者籠罩在詩人筆下的特殊氣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動情移。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亂說“古詩也有不押韻的”並把此詩當作根據,弄了一個大笑話。殊不知此詩韻腳“者”、“下”屬同一韻部[(上聲)二十一馬 ],只是讀音變遷,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
詩人回鄉後,竟因地方官想敲詐他的錢財而誣陷他、將他入獄,最後死於獄中。這種草菅人命的事在中國的官場中似乎已成傳統,至今不衰而且越演越烈:莫說你是大詩人,就是聖人他們也照樣往你頭上澆糞、肆意打殺,現在中國還正在大面積的製造著打殺好人的冤案哪!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唐詩中不乏豪言壯語。除詩仙李白寫有許多樂觀、豪放的詩篇之外,就連王翰所作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也是慷慨壯烈,足以使人豪氣橫出,精神為之一振。然而,隨著時代的遞嬗,精神面貌的不同,宋詩走向議論偏於說理、宋詞多描寫男歡女愛、離恨別情,很少見熱情奔放、振奮精神之作。由此看來,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的〈夏日絕句〉就屬於宋詩中少有的珍品了。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這是李清照所作的非常有名的一首詩,該詩前兩句中的「人傑」和「鬼雄」分別出自劉邦的《史記‧高祖本紀》和《楚辭‧九歌‧國殤》,這兩句詩是對項羽一生事蹟和胸襟的高度概括。而詩的後兩句則是在寫項羽在生死關頭雖然有機會坐船逃生,過江求安,但是由於他兵敗知恥羞見江東父老,毅然拔劍自刎,不失英雄的豪壯氣概。因此,在李清照看來他雖然失敗仍可稱為蓋世英雄。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有言「知恥近乎勇」。大意是說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 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一個人懂得羞恥,這是「勇」的突出表現。宋高宗是中國歷史上最無恥的皇帝之一,他在父兄被金兵掠走之後,不僅不思臥薪嚐膽,收復國土,反而向金國稱臣進貢,把淮河以北的廣大國土和人民出賣給金國。本詩雖然只有四句,但蘊藏深刻含義,發人深思。明頌項羽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暗諷宋高宗畏敵如虎的無恥無能。
人活著,就要活得真誠、活得豁達、活得盡興。無論是如何長壽的人,在歷史的長河裏,都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都是匆匆的過客。因此,無論生命的長久與短暫、無論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都必須保持豪壯的氣節。項羽一生瀟灑的揮舞著刻刀,鏤刻著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的形象,他的精魂在於一種強烈的抗爭精神、毫不掩飾的自我表現慾和光明磊落、不藏禍心、不搞陰謀、不耍心機、見義勇為、重情重義、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敢做敢當、氣概豪邁的偉大人格。
項羽死了,沒有留下失敗與悲傷,卻留下了蓋世風流。他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保持了自己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雖死猶生,豪氣長存。他堪稱男人中的偉丈夫,活著是人中之傑,死去是鬼中之雄。坦然對死神,從容赴死難。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寧肯捨其身而成其心。
對照劉邦的人品不難看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靜讀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好男兒有知恥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丈夫。
題目: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詩的意思:
這裡的塔樓有百尺這麼高,
登上頂樓,兩手幾乎可以摘到星星了。
我不敢大聲說話,
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關於這首詩:
有一天,李白到山裡的寺樓去過夜,登上高樓欣賞夜色。抬頭一望,哇!天好低好近,好像雙手一舉便可摘到星星一般,他突然好興奮,想大叫,但心想‥『不行,如果大叫會嚇到天上的神仙哦!』你說,李白是不是很可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作者簡介】
王勃(公元 650─676) 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詩風格清新,才華橫溢,詩中手法對后世詩人頗有影響,他的賦也是初唐一大名家。
【字句淺釋】
解題:此詩是作者送朋友去四川作官的送別詩。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姓杜,“少府”是官名,即縣尉。之任:去上任。城闕:城牆和宮闕。闕是宮門前望樓,這里代指京城長安。輔:護持、拱衛。三秦:泛指當時長安附近的關中一帶地區。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四川。宦游:离家外出去作官。比鄰:近鄰、街坊。歧路:原義為岔路,後來多指分手的地方。沾巾:淚水濕了手巾。
【全詩串講】
關中三秦大地拱衛著長安的宮闕和高牆。
遙望蜀川,五大渡口在風煙中杳緲迷茫。
同你離別,心中那情緒啊,不說也知道,
因為我和你都是外出作官、遠離了故鄉。
只要我們是世間上一對真正的知心朋友,
哪怕遠隔天涯海角,心中也和近鄰一樣。
既然如此,等會兒到了應該分手的地方,
我們可不要哭鼻子、抹眼淚的兒女情長!
【言外之意】
從古以來,送別詩大多表現出黯然消魂、不勝傷悲的情感。此詩卻在情真意摯的同時,表現出高闊的意境、瀟灑豁達的胸懷。無怪其成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歷代被人傳誦和引用的不朽名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語出唐朝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意思是說,就好像一夜之間忽然有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滿是梨花盛開。
原詩全文如下: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欄杆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是唐玄宗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八月,岑參在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主帥營帳裏寫的一首送別詩,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礡,把風雪嚴寒的北國景象描寫成了春意盎然、溫暖宜人的南國美景。
正如詩題所標示的那樣,這首詩以歌詠白雪為主要內容,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詩一開頭,就把邊地奇寒、早雪的特異風光和壯麗景色,用飽蘸淡墨的畫筆逼真的描繪了出來。北風捲地,連那堅韌不拔的白草,也為之摧折。那凌厲的寒風啊!簡直是一把鋒利的鏟刀,把大地掃蕩得乾乾淨淨了。然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之間,竟變成了異樣的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這玉樹瓊枝、千姿百態的冰雪世界,猶如春風吹過之後的江南春色。這種境界不僅使人感受不到寒意,反而給人一種是清新壯美的感覺。
在中國的北方,塞外苦寒。而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可以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因此這詠雪的千古名句,可以用一個成語──妙手回春──來品評。
以苦為樂,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嚴冬奇寒中生存,必須具有堅韌的生命力。松柏、翠竹、梅花等靈性極高的生物也具備這個耐寒的特點,都能忍受冰雪中的奇寒而笑迎春天。這首塞外送別詩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絲毫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也能變成可供欣賞的自然景觀。在冰天雪地之中,如果能經常背誦這樣的名句,必能將鬱悶的日子變得生機勃勃,把憂鬱的心情變得輕鬆活潑,甚至可以把別人視為苦難的光陰變得異常甜美、珍貴。
1
李太白〈高陽歌〉云:「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一日須傾三百
2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八~141~
古樂府:「?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砧,鈇也,問夫何在。重山,出字,夫出也。何當大刀頭,刀頭有環,何時還也。破鏡飛上天,月半還也。如李義山「空看小垂手,忍問大刀頭」;宋子京「曾損歸書憑鯉尾,莫令殘月誤刀頭。」俱用此事云。
大刀頭
3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七~133~
唐荊州每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至劉蛻舍人,以荊州解及第,號「破天荒」。東坡嘗以詩二句,遺瓊州進士姜唐佐。「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用此事也。題其後云:「待子及第,當續後句。」後唐佐自廣州隨計過許昌,見潁濱時,東坡已下世,相持出涕,潁濱為足成其詩云:「生長茅間有異方,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目長。」
天荒欲破
4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九~151~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橋相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太白詞也。
西風殘照
5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四~108~
歐陽公謂曾子固云:「王介甫之文,更令開廓,勿造語,及模擬前人。」又云:「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謂梅聖俞云:「讀蘇軾之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又曰:「軾所言樂,乃脩所得深者爾,不意後生達斯理也。」歐陽公初接二公之意已不同矣。
放他出一頭
6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八~144~
李太白〈高陽歌〉云:「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杯傾三百
7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七~133~
唐荊州每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至劉蛻舍人,以荊州解及第,號「破天荒」。東坡嘗以詩二句,遺瓊州進士姜唐佐。「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用此事也。題其後云:「待子及第,當續後句。」後唐佐自廣州隨計過許昌,見潁濱時,東坡已下世,相持出涕,潁濱為足成其詩云:「生長茅間有異方,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目長。」
初破天荒
8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八~141~
古樂府:「?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砧,鈇也,問夫何在。重山,出字,夫出也。何當大刀頭,刀頭有環,何時還也。破鏡飛上天,月半還也。如李義山「空看小垂手,忍問大刀頭」;宋子京「曾損歸書憑鯉尾,莫令殘月誤刀頭。」俱用此事云。
歸心切大刀
9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八~144~
李太白〈高陽歌〉云:「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鸕鶿杓
10
《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八~141~
古樂府:「?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砧,鈇也,問夫何在。重山,出字,夫出也。何當大刀頭,刀頭有環,何時還也。破鏡飛上天,月半還也。如李義山「空看小垂手,忍問大刀頭」;宋子京「曾損歸書憑鯉尾,莫令殘月誤刀頭。」俱用此事云。
?砧刀頭
有關終南山&登高的詩
登黃鶴樓..
登高...
意思應該是去到比較高的地方甚麼的....
終南山是歷代隱逸詩人之所愛,諸如
王維、
孟浩然
等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這裡摘錄一些作為參考(20首),可以詳見全唐詩。(補充資料)
登高向來有登山、憑欄、登樓等,一並附上(20首)。
【終南山景】
【終南山詩作偶舉】
1.王維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2.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此處之南山即終南山,一作歸終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盧。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3.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4.王維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垂。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5.孟郊 遊終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6.祖詠 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7.韓愈 南山詩 (節錄)
嘗升崇丘望,戢戢見相湊。晴明出棱角,縷脈碎分繡。……冬行雖幽墨,冰雪工琢摟。新曦照危峨,億丈恒高袤。明昏無停態,頃刻異狀候。
8.張喬 終南山
帶雪複銜春,橫天占半秦。勢奇看不定,景變寫難真。洞遠皆通嶽,川多更有神。白雲幽絕處,自古屬樵人。
9.李白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
10.李世民 望終南山
重巒俯渭水,碧障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岩煙。疊松朝若夜,複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11.王維 贈徐中書望終南山歌
晚下兮紫微,悵塵事兮多違。駐馬兮雙樹,望青山兮不歸。
12.張元宗 望終南山
紅塵白日長安路,馬走車輪不暫閑。唯有茂陵多病容,每來高處望南山。
13.司空圖 次韻和秀上人游南五台 (此為由終南山上的南五臺山)
中峰曾到處,題記沒蒼苔。振錫傳深谷,翻徑想舊台。危松臨砌偃,驚鹿驀溪來。內殿禦詩切,身回心未回。
14.李白 登太自峰 (太自峰為終南山的一處風景)
西上太自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複見還?
15.齊己 題終南山隱者室 (全唐詩卷八三九)
終南山北面,直下是長安。自掃青苔室,閑倚白石看。風吹窗樹老,日曬竇雲幹。時向圭峰宿,僧房瀑布寒。
16.羅鄴 題終南山僧堂
九衢終日見南山,名利何人肯掩關。唯有吾師達真理,坐看霜樹老雲間。
17.張喬 終南山
帶雪複銜春,橫天占半秦。勢奇看不定,景變寫難真。洞遠皆通嶽,川多更有神。白雲幽絕處,自古屬樵人。
18.吳筠 翰林院望終南山 (全唐詩卷八八八)
竊慕隱淪道,所歡岩穴居。誰言忝休命,遂入承明廬。物情不可易,幽中未嘗攄。幸見終南山,岧嶢淩太虛。青靄長不滅,白雲閑卷舒。悠然相探討,延望空躊躕。跡系心無極,神超興有餘。何當解維縶,永托逍遙墟。
19.張喬 題終南山白鶴觀
上徹煉丹峰,求玄意未窮。古壇青草合,往事白雲空。仙境日月外,帝鄉煙霧中。人間足煩暑,欲去戀松風。
20.姚鵠 題終南山隱者居 (全唐詩卷五五八)
開門絕壑旁,躡蘚過花梁。路入峰巒影,風來芝朮香。夜吟明雪牖,春夢閉雲房。盡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遊(公元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
由於堅持主張抗金,陸遊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遊被免了官。
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準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遊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遊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遊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遊重新振作起來了。 (出自陸遊詩《遊山西村》)
遊山西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現存有詩歌9300多首,內容覆蓋了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陸游詩特徵之一,是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萬死不辭的犧牲精神。這在他一生的詩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歲,他還高唱: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的詩句。
陸詩第二個特徵是,對投降派尖銳的諷刺和堅決的鬥爭。另外,
他也有壯志未酬的感嘆和對理想境界的寄託,如《書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此外,他還有不少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和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臨安春雨初霽》)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詩句。
陸詩的基本特徵是現實主義。在表現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對客觀事物做具體刻畫,而是抒寫個人的主觀感受,因此,他的詩概括性、抒情性強。
陸詩在現實主義基礎上,還極富浪漫主義情調。
這主要表現在詩人對複國理想追求時的瑰麗想像上。他的想像主要是對抗金戰爭的想像,包括戰鬥的陣勢、敵軍的潰敗及朝廷的中興。誇張也是構成陸詩浪漫主義特徵的一個因素。
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起傾鬥酒歌出塞,彈壓胸中十萬兵(《弋陽道中遇大雪》)等詩句,與表現陸詩悲壯、奔放的風格特徵極有關聯。
陸詩語言不尚粉飾、奇險,追求明白如話,自然而精煉。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