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3, 2012

唐之韵-繁體解說(1-7)

唐之韵

《唐之韻》,系寧夏電視台、山西電視台、北京三多堂影視廣告公司花費兩年(經過搜索資料、探究論證、採景設置、後期製作才完成)拍攝的文學教育片。 其拍攝足跡遍步中國大江南北,投資逾百萬。 《唐之韻》共20集,每集播放時間約20—30分鐘。 這部系列片製作非常精緻,它為電視詮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名著創造了新的空間。 它獨特的角度、絕美的畫面、高雅的品味獲得了出人意料地熱烈反響。
中文名: 唐之韻
出品公司: 寧夏電視台、山西電視台等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演: 康健寧

編劇: 康健寧
集數: 20集
類型: 教育片
上映時間: 2009年

目錄

專題簡介
目錄
分集解說詞〔1-20〕
展开

编辑本段 專題簡介
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可見唐詩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中的重要地位。 唐詩的意象,成為我們民族詩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唐詩精神成為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因此,重視對唐代詩歌的教學,幫助學生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這些文化精品,對於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形式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唐之韻——唐詩》不僅是在文學的層面上對“唐詩”進行鑑賞,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層面上,把“唐詩”看作一個時代的聲音。
與以往單純解析唐詩文字的片子明顯不同的是,它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拍攝,力圖通過人物的背景、事蹟來介紹其有代表性的詩篇,這種方式填補了傳統唐詩教育的空白,為喜歡唐詩的觀眾提供了另一個從未有過的欣賞空間,是莘莘學子和語文教師難得的高水準課外電子讀物。
該片總編導康健寧說:“唐詩,就是唐朝一批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眼中、心中乃至理想中的唐朝。流傳千古的唐詩,出自偉大的唐代詩人,而孕育這些詩人的,正是那個偉大的時代。”
康健寧是中國紀錄片界最具聲望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沙與海》曾獲亞廣聯大獎,《陰陽》被譽為反映中國農村題材的紀錄片中最深刻的一部。 在《唐之韻》這部被稱為“詩的紀錄片”中,康健寧依然保持著他作品中一貫對人的重視: “我們更關注那些作詩的人——他們自身的命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他們對國家的看法以及他們對人生的態度”。
《唐之韻》的撰稿樊修章 ,是一位古典文學學者和翻譯家,他浸潤唐詩古韻的文字,處處流淌著詩意的光芒和思想的深遂,為本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作為一名翻譯家,由他翻譯的歌德名著《浮士德》已在譯林出版社再版六次。
《唐之韻》的音樂,大多選用古曲,這些如《 陽關三疊 》式的古老樂曲,在被譽為“中國電子音樂之父”的張大為手中,演繹出頗具現代感的效果。
對於現在大多數電視作品來說,《唐之韻》算是個冷門,它沒有明星 ,沒有搞笑,是一部結結實實的文化作品。 在喧鬧的電視屏幕上,它將讓人感到一種千古幽香的書卷氣,使我們領略到真正優秀的中國人的胸襟和氣度。
编辑本段 目錄
第一集千古唐詩
第二集獨振新風
第三集吳中四士
第四集邊塞詩人(上)
第五集邊塞詩人(下)
第六集山水詩人
第七集一代詩仙(上)
第八集一代詩仙(下)
第九集千秋詩聖(上)
第十集千秋詩聖(下)
第十一集大歷詩人
第十二集韓孟詩派
第十三集新樂府派(上)
第十四集新樂府派(中)
第十五集新樂府派(下)
第十六集別調獨彈
第十七集一代詩豪
第十八集風流才子
第十九集朦朧詩人
第二十集唐末餘音
编辑本段 分集解說詞〔1-20〕
第一集千古唐詩
這是陝西醴泉縣的昭陵 ,埋在這裡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 李世民,這個少年英雄,十九歲起兵反隋,騎著這昭陵六駿,手握風雷,馳騁華夏,“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國力空前強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歲時,他從父親唐高祖李淵手中接過皇帝的權柄 ,中國歷史上於是開始了令後人無限嚮往的貞觀之治 。
李氏家庭雖屬漢族,但祖籍隴西 ,從四世紀初起就一直這少數民族所統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經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變一個家庭思想感情的遺傳基因是綽綽有餘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個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們又自認是古代哲學家老子李耳的後裔,因而對老莊道家十分推崇。 對魏晉南北朝以來勃興的佛教,他們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這樣一個不帶成見不存偏見的政治核心,加上國力強大,生產力的發展也達到了小家社會的最高水平,於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對什麼都敢用微笑來接納。 在李氏集團統治的二百九十年內,沒有因文字觸犯忌諱而被判罪的,更沒有被殺頭的,即便是諷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樁。 在封建制度下,這是唯一一個政治氣氛如此寬鬆大度的朝代。
一說起唐代,我們立即就會想到唐詩。 唐詩,是中國詩壇上的珠穆朗瑪峰 ,在 ​​小農社會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 唐詩,是中國詩壇的長江 、廣闊的流域面積灌溉著中華民族的國土。 據統計,全部唐詩,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詩五萬五千多首。 而且由於唐代刻版印刷術剛剛發明,印書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誰知道有多少詩歌流失了! 盛唐重要詩人王之渙 ,就只剩下了六首詩。 那麼,整個唐詩流失的數字,又有誰能統計出來?
唐代實行科舉,進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視。 考進士要考詩賦,詩做的好就有飛黃騰達的可能,讀書人誰不想到這擂台上一試身手。 流風所及,過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養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來賦詩一首,有不少人甚至還留有詩集。
唐代,連政治連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 唐代的詩壇,不僅詩人多,而且還挺立著一隊令後人肅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 、像杜甫、像韓愈 、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個接一個登場的巨匠,宋朝以後的詩從創作時,都極力想跳進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著手,或是極力想跳出他們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
於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來了,放聲一唱,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看看這胸襟氣度! 在交通和通訊工具不發達的古代,山那邊是什麼樣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鄰的。 這只有人充滿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著,不會有政治地震與任何外力來阻隔人相會的願望,才能從容不迫唱出這樣的豪情。
於是陳子昂來了,像巨人一樣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對著無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空間,如春雷炸響一樣高唱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多麼悲壯的歌聲,像從歷史的深處騰出,不僅一聲就喚醒了永遠輝煌的盛唐詩,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審美的衝擊波!
於是那一群氣勢磅礴的邊塞詩人來了,他們是盛唐的儀仗隊,展示著盛唐的國威。 王昌齡來了,高唱戰地進行曲:“青海長雲闇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於是高適來了,他的千古絕唱《燕歌行》如錢塘江潮一樣而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於是岑參來了,這個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滿懷激情高唱著: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這群邊塞詩人,或歌頌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一往無前的昂揚鬥志,或訴說戰爭的艱苦和殘酷,都那麼英姿颯爽,氣勢灼人,因為他們是盛唐的詩人,盛唐詩壇的風雲人物,噴發的是永遠震撼人心的邊塞英雄交響曲。
終於李白來了,他配合時代的最強音,以驚動千古的氣勢唱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黃河滾滾狂濤向海裡傾倒才能找到的感覺。 正是這個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超級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極一時的唐王朝終於釀出了“ 安史之亂 ”,這一場延續了八年的戰爭,把盛唐的氣象一下掃得七零八落。 於是杜甫顏色憔悴地走來了。 這個悲天憫人的詩人,雖然到“安史之亂”爆發那一年已經四十四歲,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義,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氣質。 他用嘶啞的歌喉唱出來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淚,是目睹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
於是韓愈來了。 這位個性極強、想把盛唐氣象召喚回來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詩人,開創了一個奇崛險怪的詩派。 他大聲疾呼,用詩一樣的語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千古名言。 顯示出想用地震的強力重新推出一個高峰的魄力。 於是白居易來了,一出場就倔強地唱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堅韌。 顯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個具有活力的存在。 他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詩歌的風格淺切平易,與韓癒的奇崛險怪雙峰並峙,使唐詩呈現出又一個氣象萬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畢竟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 。 唐詩也從中唐的再度繁榮跌進了晚唐的衰颯。 於是李商隱來了。 他眼前一片朦朧,不知風從哪裡來,也不知道路向哪裡去。 他的歌聲是古人感傷的、低沉的,望著逐漸黯淡的黃昏,一唱一咽地低吟著:“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得意,可我們從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窮。
唐王朝,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道輝煌,終於黯然熄滅了。 唐詩也以寒蟬一樣淒切的聲音,唱出了最後的失落。 韋莊站在南京古城牆上唱著:“江南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是在哀悼六朝的淪落,也是為唐王朝送終,為唐詩留下最後的嘆息。
唐詩結束的時候,它的影響卻剛剛開始。 到唐代才終於定型的絕句,興起於唐代的律詩,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人寫舊體詩,提筆就是一首五絕、五律、七絕、七律。 大概很少有人想過,這是唐朝詩人鑄成了現成的模子,才使我們寫起詩來能這麼方便。 宋、元、明、清這幾代的詩人,絕大多數或深或淺,或直接或間接都曾受到過唐詩的影響。 且不說個人,就說較大的詩派和較有影響的詩歌運動吧。 北宋初的西昆派,專學李商隱,只求把詩寫的朦朧,甚至晦澀,而不管有沒有詩味。 北後期興起怕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派,則把杜甫奉為祖師爺,講究用典,以無一字無來處相標榜。 明代中、葉興起的複古運動,甚至斷然以“詩必盛唐”相號召,只求把詩寫的語氣雄闊,鑼敲得山響就行,管他是不是音樂! 直到清末維新運動起來後,傳統的詩歌美學開始受到挑戰, 康有為大聲喊出了“意境幾於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才終於敢站到時代的製高點上來俯瞰唐詩。 話雖如此說,但中國詩歌終於從唐詩的磁場中跳出來,還是五四運動時白話文興起以後的事。
第二集獨振新風
從明代開始,研究唐詩的人習慣上把唐詩分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從唐王朝建國,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紀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將近一百年,時間跨度最大,成就卻最低。 世界級大河長江,源頭一樣是窄窄淺淺、彎彎曲曲的,但沒有這窄窄淺淺彎彎曲曲,就沒有下游的浩浩蕩盪滾滾滔滔。
初唐的詩壇,還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裝飾風格籠罩下,宮廷詩人不必說,就是四傑這樣強烈要求轉變風氣的人物,詩歌風格也明顯偏於華麗。 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吧,唱出來的也是“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這種詩與南朝那些跟著皇帝起哄的詩人所作,幾乎無法區分。
四傑王勃 、楊炯、 盧照鄰和駱賓王,文學史習慣稱之為王楊盧駱。 他們主要活動於七世紀下半葉八十年代以前。 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華橫溢,精神飽滿,一出場就英氣勃勃;這是一批短命詩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歲;這又是一批苦命詩人,王勃是淹死的,盧照鄰是因長期癱瘓抽投水自盡的,駱賓王是被殺的。 他們雖然時運不濟,生活多艱,但都立志要掃蕩詩壇的積穢,剿除陳陳相因的宮廷文學,要求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詩中塑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改變詩歌與時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關係,要叫詩歌具有激情和生氣。 他們的能量雖然有限,但先聲奪人,互相呼應,經過一番縱橫馳驟,終於為唐詩的出場準備好了必要的佈景和合適的氣氛。 四傑的成就有限,又沒有完全擺脫南朝綺靡文風的影響,因而頗受後人非議。 杜甫對此很不平,曾斷然指出:“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四傑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歲。 他二十六歲時寫的《 滕王閣序》,是傳誦千古的名文。 據說當時鎮守南昌的都督閆某,把滕王閣修飾一新,九月九是大會賓客,叫他女婿先寫好一篇記述滕王閣的文章,到時候假裝是即興創作來向賓客誇耀。 宴會時,主人裝模作樣讓在座的人寫。 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辭,王勃卻不知天高地厚 ,竟接過筆真寫起來,惹得閆都督勃然大怒。 不過,唐朝人胸襟就是寬廣,當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閆某大為驚服,不但不生氣,還主動請王勃接著寫下去。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黃昏時江邊的這一幅秋景多麼開闊,多令人神氣飛揚! 《滕王閣序》雖然不算詩,但卻是詩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詩,其審美效應永不會衰變。 文章以一首詩結尾:“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與朋友分手,一般總不免會有些傷感,這首詩卻一反常情認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緊鄰一樣。 詩中沒有一句解釋的話,但天下昇平,處處都有能給人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卻作為堅實的背景襯託在詩的背面。 只有時代開放、清寧、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來會遇到什麼意外的侵害,分手時才會有這麼開朗的心情。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邦”,表達了人類這種普遍的願望,因而流傳千古,成了隨時被引用的名句。
四傑中的楊炯曾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很顯然,認為排名在盧照鄰之前感到慚愧,是故作謙虛,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 他恃才傲物,罵那些裝模作樣的朝廷官員為“ 麒麟楦”,意思是麒麟的填料。 問他此話怎講時,他說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畫麒麟蒙在驢身上,看起來像麒麟,其實揭掉畫皮,不過是一頭驢。 真是罵絕了! 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話,光憑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腦袋。
盧照鄰遭遇極慘,中風癱瘓十年,最後因無法忍受而投水自盡。 他的《長安古意》中有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是至今還不時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給孩子教過幾首唐詩,教的詩中大概也會有這一首吧:“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據記載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縣人。 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時,他寫了一篇《討武氏檄》,把武則天有的沒有的劣跡全兜出來數落了一番。 據說武則天滿不在乎,但聽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這對激發朝廷百官起來反對武則天,是極有煸動力的。 徐敬業起兵失敗後,據傳說,他曾在靈隱寺這裡潛藏,出家做了僧人。 有一天, 宋之問來到靈隱寺,晚上在寺內獨自散步,想做詩,但剛想好兩句就接不下去了。 一個白髯蒼蒼的老僧,也就是駱賓王來到他跟前,問明情由後,就給他補了兩面三刀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種傳說的含金量大概是不會高的。 也許,宋之問這首《靈隱寺》非常平庸,中間偏以夾著這非常精彩的一聯,後人就故意剝奪他對這一聯的著作權吧。 也許,宋之問人品低劣,後人就編出這個故事,把這一聯警句剜出來,歸到駱賓王的名下吧。
初唐四傑開始衝破唐初宮廷詩風的束縛,使詩歌從應制應酬,歌功頌德的圈子裡跳出來,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 但是他們還缺乏強有力理論武器,使唐詩總結過去,迎向未來。 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來完成這為唐詩展開一個新天地的使命陳子昂旗幟鮮明地反對南朝的貴族文學,反對那種只求詞藻華麗而內容空洞的詩風。 他不僅在理論上為唐詩的發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詩歌創作也實踐了自己的理論。 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或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或感慨身世、抒發理想,都表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春夏這交,草木茂盛青翠的樹林裡 ,蘭草和杜若這類香草紫莖上開出朵朵紅花,使滿林的草木相形遜色,然而畢竟是幽獨的。 年光易逝,秋風又起,空有陣陣香氣,又能怎麼樣呢?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懷才不遇,像幽林裡的紅花,無人欣賞,只有隨著年光的流逝自生自滅而壯志難酬。
七世紀末,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派人遠征契丹 ,以陳子昂為參謀。 由於主將不力,軍事失利,他幾次進言,不僅不被採納,還受到降職處分。 他登上幽州台時,感慨萬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絕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驀地而來,戛然而止,沒有起承轉合,沒有寫景,也沒有借景抒情。 它明白如話,用普通話來念,甚至連韻都不押。 這是詩嗎? 不像,它只像一聲長長的浩歎,只像一聲宣洩憤懣的長嘯,像隱隱約約但卻使大地顫動的春雷在呼喚萬物甦醒。 抒情主人公有如巨人一樣屹立大幽州台上,舉目四望,湧來的是無古無今的孤獨。 沒人理會,更沒人理解,只有無法撫平的惆悵在內心翻湧,終於化作兩行澀淚滔滔而下。 他眼裡噙著飽含歷史滄桑的悲哀,而不是萬念俱灰。 這首詩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傳誦千古,原因大概就在這裡吧。
第三集吳中四士
唐詩經過近百年的醞釀,終於迎來了它的鼎盛期。 盛唐詩於是挽起狂風,掀起巨浪,鼓動著磅礴於天地的雄渾登上了中國詩壇的製高點,中國古代詩壇上這顆最紅最亮最熱最有吸引力的太陽升起來了。 在這段跨度最小,才只有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多少開立宗派的人物,都從時代的風雲中湧現出來。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岑參,這些稱雄一世的詩人,都與詩壇上獨絕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視而笑,各自以斑讕的色彩裝點著盛唐的百花園 。
賀知章、 張旭 、張若虛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帶人。 這一帶古代屬吳郡,也是叫吳中 ,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 他們在當時也是都光芒四射,只是由於被時代的塵埃遮掩,才暗淡下來了,但除包容外,都有一兩首膾炙人口的詩。 在聽盛唐諸大家的英雄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樂之前,讀讀這些詩人的詩,就像聽小夜曲,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賀知章字季真 ,愛飲酒,愛聊天,愛開玩笑。 他是宰相級的大官,晚年卻又忽發奇想,出家當了道士。 唐玄宗曾把紹興這裡的鑑湖一角賞賜給他補貼家用,他晚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由於狂放不羈,因而自稱四明狂客。 他和李白是忘年之交。 李白在《對酒憶賀監》詩中說:“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李白是個狂人,而在李白眼中,賀知章了是個狂的可愛的人物,這就可以想像他的為人了。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錢。”(《題袁士別業》)看到人家園子裡林泉優美,儘管不相識,竟然大模大樣進去玩;還聲言口​​袋裡有錢,討請主人不必為如何款待發愁。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他的狂放。 他最為傳誦的詩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回鄉偶書二首》)
小孩子敢“笑問客從何處來”,湊到跟前來起哄,說明詩人自己也是樂呵呵的。 他“少小離家”,“近來人事半消磨”,只剩下鏡湖水還是老樣子,卻沒有一點哀傷。 這既展示了他性格的放達,同時也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和時代精神的豪邁。
張旭外號張顛,以草書為名。 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裴蠊的舞劍。 在當時並稱“三絕”。 裴蠊的舞劍看不到了,無從說起。 拿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相比較,實在是獨具隻眼,其可比之處就在於都是狂人,都在各自的領域達到了順乎自然而又出神入化的境界。 據說張旭寫草書時,寫要喝得醉醺醺的,狂呼大叫瘋跑一氣,然後才趁著酒勁兒那起筆來一揮而就。
著名詩人李欣在《贈張旭》中說的可以證實這一點:“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浩首窮草隸,時稱太糊精。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酒素壁,揮筆如流刑。”張旭是蘇州人,戲稱他為太糊精真是恰到好處。 不過他留下的幾首詩,卻不像他草書那樣狂放,想《桃花溪》這首詩所描繪的那樣,“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在淡淡的煙霧中,影影綽綽望見遠處有一座高聳的橋,可是要找的地方還是找不著。 詩人來到一塊突出水中的大石頭上,問划船從這裡經過的漁人:從桃花源里流出來的桃花,流得青溪了裡到處都是,叫人怎麼順著流動的桃花去找到桃花園呢? 從表層信息來看,不過是說詩人來游了一趟桃花源,儘管找不著洞口,可也並不著急。 這是詩意旅行,是尋詩。 可是我們順著詩人的足跡。 再來找一遍看。 青溪里這隨著水波翻動的桃花,到底是從哪裡流出來的呢? “世中遙望空雲山”,向哪兒去找桃花園呢? 這雲風霧罩的桃花源,是一個地方,但更像是人生想要達到的一種境界。 因此從深層意蘊看,這又是哲理的旅遊。 是在進行曾曾深入的哲理思考。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
張若虛的生平事蹟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揚州人。 他隻流傳下兩首詩。 但《 春江花月夜 》卻是古今傳誦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陳後主創作的,當時還譜了曲,可以唱。 後來,詞和曲都失傳了。 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是藉舊題寫新詩,是藉舊瓶裝新酒。 這首詩,寫農曆二月間詩人在長江邊上思念故鄉揚州和種種感慨和想像。 唐詩中把長江下游寬闊的江面也叫做海,因此這裡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雖然說的是海,指的卻是浩茫茫的長江。 詩就從春天、長​​江、花林、明月和夜晚這五個方面切入,把由此引出的種種意象穿織組合在一起,反复詠嘆拂拭不去的鄉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詩人望著一江春水向東流 。 月亮從寬闊的江面上升起,映著灩灩的江波 ,展現一片明澈。 詩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闊,朦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對著無限的時空,彷彿突然進入一種失重狀態,進入一種尋求頓悟的深沉。 由隨波一瀉千里的月色,詩人又想到江流長在,月光長在,而人生卻是那麼短暫,於是繼續感慨地嘆道: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天上水上,浩白無塵,只有這一輪孤月,在無窮的宇宙中永無終止的漂泊。 月亮,最初照見的是什麼人? 將要照見的又是什麼人? 人類生命的系列雖然是無盡的,但“今日不見古是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一代一代的人都消逝了,只有滾滾滔滔的長江依然在滾滾滔滔的流淌。 這種世路無窮,勞生有限的感慨並沒有一發不可收拾 ,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因為詩人畢竟生活在唐代,畢竟有找到發展機遇的可能性,所以只點到為止。 接下來詩的脈絡轉換,轉入傳統的遊子思婦的相思。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zhēn )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字中讀xiá,xié是近代編入的聲調)。 斜(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第四集邊塞詩人(上)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
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盪,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 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後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這批邊塞詩人中,七言絕句寫的既多又好的當數王昌齡。 七絕在初唐時就開始成熟了,但表現能力還沒有充分發掘出來,佳作還不多,王昌齡以其成功的創作實踐,使七絕這種詩體的概括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與李白同為寫絕句成就最高的詩人,有人甚至說他超過李白。 他名氣很大。 有”詩家天子王江寧 。”的美譽。 所以叫王江寧,或說因為他是江寧人,或說因為他在江寧做過官。 他的組詩《從軍行》七首幾乎全是精品,從各角度揭示前線將士的心理活動。 比如第四首:
青海長雲闇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手一句“青海長雲闇雪山”,就把戰爭氣氛渲染的十分飲滿酣暢:“黃沙百戰金甲”既揭示了環境的艱苦,又展現出戰士們輕身許國的英雄氣概。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種萬里遠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會那麼無可奈何,就因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因為一出戰就可能再不會回到這“烽火城西百尺樓“來了。 這是真正的帶著血絲的相思! ”不破樓蘭終不還“,固然英雄氣概十足,但詩人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給普通士兵帶來的痛苦,並沒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傳俑的名篇,被譽為唐代絕句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說“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的含義不過是一輪明月照邊​​關。 然而,把明月照邊關這種悲涼的意境推到秦漢時期 ,這一句就由寫眼前的實景,一變而為飽含歷史深度的虛景,虛實相生,從而使這句詩的內涵變得無比深厚。 這也就是說,從秦漢時期以來,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進行這樣的萬里長征,多少人就死在邊關上一去不復返。 慨嘆沒有李廣那樣的龍城飛將飛將來擋住胡馬,不讓度過陰山,既痛惜自已無用武之地,不能報效國家,立功邊塞,又深切地同情邊關將士長期征戰,有家不能歸的痛苦。 詩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該怎樣來避免這種歷史悲劇的重演。 他只能幻想出現飛將軍李廣 ,用戰爭來製止戰爭,但同時他也深刻地意識到“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塞下曲》 )就算能用戰爭來製止戰爭,也是“白骨亂蓬蒿”,同樣是個悲劇,這首詩讀起來特別上口,每一個音跟前後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處,我們著重從音調的和諧來讀上一遍就會知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邊關既有征夫,內地就有怨女。 他的《閨怨》就是寫妻子思念從軍在外的丈夫的: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他的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 》也是獨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的好朋友王之渙,年輕時以豪俠自命,愛擊劍打獵,縱灑悲歌。 他詩名很大,是邊塞詩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運不濟,詩集失傳,只錙傳下來六首絕句。 據記載,有一回他和王昌齡,高適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來了一批藝人 ,於是他們約定,等會兒這些藝人唱歌時,唱誰的詩最多,就說明誰的詩名最大,結果一個樂工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一個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之渙說:樂工唱的是鄉下人聽的樂曲。 等著瞧吧! 果然,一個漂亮的歌妓起來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個歌妓又連唱兩支歌,都是王之渙的詩。 從這個文壇掌故就可以看出來,他在當時的詩名有多大,這首《涼州詞》是唐詩中的名篇。 黃河從白雲中滾滾流出,一座孤城被圍繞在萬仞高山之中,展示出邊塞風光的荒寒壯闊。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既可指羌笛吹著表現徵人思家的《折楊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嗚嗚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楊柳不肯舒青漲綠來遮綠掩荒寒。 全詩既表現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種豪邁的氣勢。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登鸛鵲樓 》更是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 詩人登上山西省永濟縣的鸛鵲樓,望著慘淡的日頭西沉,滾滾的黃河東瀉,視線向東西兩向伸延,使視野無限廣闊。 後兩句由實入虛,再推進一步,把視野再次拓寬。 四句二十個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卻展現出如此磅礴的氣勢,這簡直是奇蹟!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同時代的另一個詩人王翰 ,也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葡萄美酒斟進夜光杯,還有隨軍樂隊在馬上彈奏琵琶助興,即將開赴前線的將士怎麼能不痛飲! 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也有幾分無可奈何,但壓不倒那種豪邁的英雄氣概,情緒仍然是樂觀的。 這種詩只有盛唐人寫得出來,也只有盛唐人能這麼微笑著來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另一個重要的邊塞詩人李頎 ,也擅長寫七言古詩。 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祿,卻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著白日飛升。 王維在《贈李頎》詩中說,“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不知從今去,幾時生羽翼”,李頎最著名的詩是《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廓,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 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難能可貴的是,李頎不但同情“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的漢族士兵,同時還看到了“胡兒眼淚雙雙落”看到了戰爭給少數民族帶來的苦難。“胡兒眼淚雙雙落”再用“胡雁哀鳴夜夜飛”來襯托,胡雁哀求鳴與胡兒落淚這兩個意象疊印在一起,是多麼鑽心刺骨的審美刺激力!李頂的這種思想境界,是其他反戰傾向鮮明的邊塞詩人所沒能達到的。就為了這句話, 中華兒女也應當在心靈深處塑一個巨大的銅像來紀念他。
第五集邊塞詩人(下)
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和岑參,後世合稱高岑。
高適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相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氣派。 他在《別韋參軍》中說自己“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摜取公卿”。 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時代,自然不會只出李白一個。 他才氣沒有李白大,但有實際政治才幹。 整個唐代,大詩人中政治才幹最出色的,官司也做的最大的就數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搶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出飛瀚海,單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燕行歌》寫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是從三國時期以後人人套用的老詩題。高適這一首雖然也還是寫了“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但衝破了這一傳統題材的限制,從戰士出征時的心態、戰事的緊急、戰爭的殘酷、到軍中苦樂不均、徵人思歸與對和平的嚮往等等,都一壞扣一壞組織在一起。這首詩就像用打擊樂器伴奏的進行曲,節奏強勁而雙沉著,聲勢浩大,使人聽了由不得會精神振奮起來。
高適擅長寫七言古詩,氣​​勢壯闊,開合動盪,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他的七絕不多,但有幾首也能於小中見大,具有豐富的內蘊,境界高遠。
千里黃雲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 天下誰人不識君 !
詩人先極力渲染分手時環境的殘淡淒涼:黃雲千里,白日昏暗,北風吹雪,大雁南歸。 在這各氣候中與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覺沉重。 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這暗淡的天幕上劃出一道亮色,使氣氛一下變得輕鬆了。 這正顯示出盛唐人開闊的胸襟氣度。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更多出幾分豪邁,多出幾分自信。
岑參是盛唐最典型的邊塞詩人,在八世紀五十年代,他曾經兩次出塞,在新疆前後呆了六年。 他邊塞詩的特點,我們應當從兩個方面去把握。 第一,他是一個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說的“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陵行》)。 早年他喜歡從出人意表的角度去發現詩。 有了邊塞生活的體驗以後,他的好奇天性也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
第二,岑參詩人中的一股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這也是其他邊塞詩人所無法比擬的。 他讚歎別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這樣作為戎裝的少年英雄馳騁在西北戰場上的。 他出塞時,才三十出頭,正是充滿銳氣的年齡。 王昌齡、高適等年稍長的詩人,隨著開元盛世的逐漸萎縮,朝政的日益腐敗,已經開始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非正義性的一面時,岑參卻還在戰陣上高呼馳騁顯示英雄氣概。 這種心態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詩和高適比較明顯的區別。 高適觀察比較深入,更多的看到戰士的艱苦,因而詩的色彩要淡一些。 岑參則用綺麗的筆調來凸顯西北地區冰天,雪地,火山,熱海的異域風光,歌頌保衛邊疆的戰爭,歌頌將士們不屈不撓,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有一種感人的廳情異彩。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少茫茫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弋相拔,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鏵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寫“漢家大將西出師”,在“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的惡劣氣候中行軍。 光從這種氣氛的渲染就能使人感覺到,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鐵軍 ,所以詩人信心十足地斷定,“虜騎聞之應膽懾”因而要在“車師西門佇獻捷” 。 這種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在其他邊塞詩人的詩裡很難找到的。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是詩人又一重要作品。 這首詩,一開始就使人感到新奇。 “胡天八月即飛雪”,按常情說,這種氣候應當使人感到“愁雲慘淡萬里凝”才對。 然而,作為盛唐時期一個好奇的年輕人,岑參卻忽發奇想,認為壓在枝頭上的不是雪,而是盛開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兩句至今還經常有人引用的詩句往這裡一擱,就使陰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氣突然變暖了,從而也奠定了全詩豪邁樂觀的基調。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展現出一派異域情調。 詩人眼尖,還特別注意到轅門上面那高擎的紅旗,色彩對比是那麼強烈。 紅旗應當是在風中飄動的,只不過偶然風停了,才垂掛著不動。 這一特殊情況使詩人又設想入奇:似乎不是風逼著旗子一動也不動地展開,而是旗子凍僵了大風也吹不動。 由於用好奇的目光來取景,用入奇的筆調來繪景,就使非常平常的送別場面,被描繪的那麼綺麗豪放,使人百讀不厭: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盪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還應當提一提也以寫古詩著名的崔顥 。 有人甚至說,唐玄宗開元, 天寶年間,也就是八世紀上半葉,知名度最高的詩人就數他和王維。 這至少說明他在當時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裡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戰鬥,時時醉向酒家眠”​​。 (《雁門胡人歌》)這首詩寫邊地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獷豪邁的精神面貌,真是有聲有色。 不過,他的名字是和《 黃鶴樓 》這首不朽的七律詩聯繫在一起的,還不如徑直來讀這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第六集山水詩人
山水田園詩人以王維、 孟浩然為代表,因此也稱王孟詩派。 這些詩人用開闊的胸懷,深細敏感的審美嗅覺,來描繪山水風景的優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閒適靜謐,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農民的安居樂業和時代精神的開朗樂觀。 以前對山水詩評價過低,認為是遠離時代的。 其實不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詩,只因為是在亂世,詩人才那麼心情沉重。 那麼,在太平時期,王維歌詠“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時代的要求麼!
最傑出的山水田園詩人是王維。 據記載,王維九歲就能寫詩。 像那首膾炙人口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就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精通音樂,擅長草書和隸書,繪畫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詩人蘇軾稱讚他“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他的詩歌創作,就是以這種全面的藝術修養為基礎的。
三十七歲時,王維曾出使涼州 ——今天甘肅中部,途中做了一首《 使至塞上 》: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堠騎,都護在燕然。
“謂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系》),這首當時就有人譜曲,稱為〈〈陽關三疊〉〉,成為流傳廣遠的送別歌詞,用最普通的詞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 但是情意又那麼深長,音調又那麼響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說的話,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
開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紀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開始得勢,把兢兢業業治理國家的著名宰相張九齡擠出朝廷,這意味著政治局勢即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王維為了逃避可能會有的意外,就開始過一種半隱半仕的生活。 這是政治局勢變化對他的影響。 其實,王維在封閉狀態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還是他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造成的。 他母親長期奉佛,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王維在封閉狀態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還是他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造成的。 他母親長期奉佛,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他來說自然是不可抗拒的。 中年喪妻以後,他就沒有再娶,一直過著長齋奉佛的獨身生活。 這時正是後來對祖國詩歌有深刻影響的禪宗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對禪宗的哲理興趣越來越大。 他的詩歌風格也發生了變化,早年那種意氣風發的詩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全畫意、詩情和禪理的山水詩。 這種小詩像一幅畫,詩情清淡,卻又蘊涵著不把捉的禪理。 他這類詩成就極高,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年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鄰叟,談笑無還期。
抒懷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韁利鎖的磁場,內心有一種以安全感為地基的從容不迫,從而能進入一種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帶任何功利的審美目光,自得其樂地去發現及其平凡,有時旁人發現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維是好朋友,在贈王維的詩(<留別王維>)中說:“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可見他是把王維當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蹟非常簡單:四十歲以前一直住在襄陽 ,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過一次進士,然而卻沒有考上,從此也就不得不斷了做官的念頭了江浙一代遊歷了幾年之後,最終死在襄陽。 盛唐的大詩人,沒有誰一生像他那麼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是贈張九齡的。 八世紀三十年代末,張九齡從宰相的官位上被貶到荊州 。 由於欣賞孟浩然的詩,就把他請到荊州,並給他小官做。 還從來沒做過官的孟浩然非常高興,寫下了這首境界雄闊的詩。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洞庭湖的雲霧迷朦,波濤浩渺,寫得氣勢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氣象。 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寫的這麼浩浩蕩盪,無邊無際,是因為他要有湖來象徵人間吧。 在人世間他無依無靠,沒有得力的人物來提拔他,就如同“欲濟無舟楫”――想過洞庭卻找不到船一樣。 現在當過宰相的張九齡來了,給他官做,終於使他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他“坐觀垂釣者”,也想到湖邊來釣上一條大魚,也就是想趁此機會來乾一番事業。 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是四十八歲了。
從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個大力寫山水詩的詩人。 他的山水詩,不困情造景,既有了某種情然後再找出某種相應的景作襯托,也不光是藉景抒情,即由於某種景而生髮出某種情來。 他在山水詩中,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中寫出來的。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氣憶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西頭。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
既是寫景,又是抒情,或者說,這是營造出來的一種背景,根本無法說清究竟是寫景還是抒情。 在此之前,山水詩達到這種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說沒有。 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識地去營業員造這樣的境界,提高山水詩的表現能力。 再以他另一首表現田園生活的名詩為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過故人莊 》)
孟浩然所做的詩中傳誦最廣的是《 春曉 》這首詩,乍看只不過是嘆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謝,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 但細一想,不是不可以說,這是暗示在社會的風雨聲中,青春容易消逝嗎?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一想起這首詩,人們總是能想起許多失落的惆悵,其實詩的意蘊遠不止這些。
第七集一代詩仙(上)
四川江油縣青蓮鄉,雖然只是個小地方,但卻是一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詩仙就從這裡起步,以隱隱雷聲的腳步闖進詩壇,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 據記載,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在今天吉爾吉斯坦北部,大約五歲時才遷到這裡。 他父親叫李客 。 “客”可能是是對外地人的稱呼,表明他們不是當地人。 據李白自己說,年輕時漫遊揚州一帶,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 後人據此推斷,他父親應當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開始懂事的時候起就呼吸著這表山綠水的芬芳。 他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應當說就是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風光熏陶出來的。 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則泛指各派的學說。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躍的地方,李白對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莊子為真人,而莊子最超絕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絕頂來看人間,用超然物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歡哀苦樂。
李白所以有那種氣概,固然是由於他站在盛唐這座歷史的高峰上,有條件看得遠,更由於莊子的哲學思想給了他沖開一切束縛的膽識,使他敢於昂頭去觀照宇宙,把視野擴張到最大限度。 此外,李白還“十五觀奇書、十五好劍術、十五游神仙”。 從這此詩句就可以看出來,他雖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嚮往的卻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而根本不屑於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歲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行”。 開始了他向詩壇的進軍。 他“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幾乎遊遍了黃河中下游和整個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 在當時,且不說旅遊主要靠步行,就是騎馬,乘船,坐牛車,要走遍這麼廣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時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僅到過許多地方,見多識廣,而且人生經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曾當過隱士,在山林裡與朋友酣飲縱酒,養了無數的馴鳥。 他曾當過道士,一門心思採藥煉丹,求仙得道,以為真的能夠白日飛升,他精於騎術,擅長射箭、擊劍,以遊俠自命,身上老是帶著一把短劍。 他曾經受到朝廷的徵聘,有過皇帝召見,親自下車迎接的殊榮,有一個普通百姓一躍成為翰林學士 ,在安史之亂中他曾投筆從戎,以東晉著名的宰相謝安自命,想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捲入政治鬥爭,被關進了監獄,成了囚犯,被判處永遠流放夜郎 ,遇赦免後,年紀已六十他還趕到今天的南京 ,準備去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軍隊,總之,他一生的經歷大起大落,充滿了榮光和艱險。 他打過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 楊貴妃 ,朝廷各級官員,下至監獄裡的牢頭,和尚,道士和最底層的農夫農婦。 他熟悉各個階層,各個身份和各種職業的人,把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錄在他的詩裡。 他能寫高適,岑參那種大氣磅礴的邊塞詩。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灣,由來征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應未閒。 (《關山月》)。 王維的詩境界幽靜,但又充滿了生機。 這種詩李白也有。 對酒不覺螟,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王維詩中有一種禪悅的境界,這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但李白這首詩另有一種沉著瀟灑。 床前明月光,穎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這大概是漢語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 遊子思鄉,是小農社會永遠寫不夠的題材。 這首詩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這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 說“疑是地上霜”就說明抒情主人公已經意識到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這麼聯想,正好透露出他心裡有一層霜,有一股思鄉的冷氣,國人心裡都鬱結束這樣一股思鄉的冷氣。 所以離開家一看​​見月亮就會想起這首詩來。 孟浩然的詩將田園生活寫的那麼有滋有味。 李白也有一首田園詩​​,但意趣大不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 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 三謝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雲媼家》)這個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人,並沒有擺出一幅悲天憫人的架勢去同情農民,只是作為一個極普通的旅遊者 ,端起老婦人那碗菰米飯,眼裡噙著淚水,想吃卻又吃不下去。 有幾個詩人能具有這樣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於他的《將進酒》等等許多獨絕古今的詩篇。 別的詩人不要說沒寫過,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達不到那樣的高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黃色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刀,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灑,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嚴羽認為,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裡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這個比喻真是恰到好處。 詩人站在黃河邊上看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忽然心情一激動,想到這黃河之水就像人類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去不復返,但依舊滔滔滾滾而來。
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明鏡中的頭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轉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輪迴! 面對這無限與有限的矛盾,人活著為什麼不盡情享受生活!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詩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是如此自信。 正由於這首詩強烈地呼喚真實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強行壓縮的靈魂都到詩裡來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暢。 李白的詩名越來越大,不但驚動詩壇,而且驚動了許多達官貴人,最後甚至驚動了對藝術有深厚造詣的唐玄宗。 於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進,唐玄宗聽從親信的薦引,下詔徵聘他到長安,給予隆重的禮遇。 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自以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實根本不懂政治的詩人,栩栩然得意,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南陵別兒童入京 》)他一廂情願地以為,這回真的能大展鴻圖了,唐玄宗這位明君 ,就要把他召到身邊,請教他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 然而他錯了,他是完全生活在夢想中的詩人,夢一旦醒來,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第八集——第二十集
第八集一代詩仙(下) 以詩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進皇宮成為皇帝的嘉賓,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個,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人不得開心顏」,於是他毫無顧慮地臥在這裡,是醉了還是疲倦了?
第九集千秋詩聖(上) 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後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第十集千秋詩聖(下) 杜甫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再怎麼窮困潦倒也為百姓的疾苦呼籲,「窮年憂黎之,嘆息腸內熱……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寫詩對杜甫來說,完全是一種生命的轉移和儲存方式,是使自己從苦難和卑微中跳出來的手段。
第十一集大歷詩人大歷、貞元年間的這批詩人,都是在盛唐時期度過青少年的。 正當他們樂觀自信,洋溢著豪邁氣概走向生活時,卻突爆「安史之亂」,從社會的各個縫隙裡再也找不到迎接他們的微笑了,於是他們不得不背負沉重的失落感,無可奈何地尋求自己無從把握的歸宿。
第十二集韓孟詩派韓愈既是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寫作手法運用到詩中來,他不追求詩句的緊縮,而欣賞詩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傾向引入詩中,所謂「以文為詩」。
第十三集江州司馬(上) 新樂府運動是一次頗有聲勢的詩歌運動。 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雖然文學史上一貫稱元白,但白居易是這一派的理論奠基 ​​人,詩歌成就也更高,是真正的代表。
第十四集江州司馬(下)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歲時貶江州司馬為分界線,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 後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來看待一切榮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來達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獨善其身」來求得內心平衡。
第十五集新題樂府新樂府運動是九世紀初元稹和白居易發起的。 不過,在這一運動正式興起之前,年長幾歲的張籍和王建,就已經在寫這種類型的詩了。
第十六集別調獨彈中唐後期,除新樂府詩派外,還有兩個風格獨特,有傑出成就的詩人,這就是柳宗元和劉禹錫。 到九世紀,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政治腐敗,對唐王朝已經構成嚴重的威脅。 進行政治改革,已是一些士大夫的共識,但詩的風格卻大不一樣。
第十七集一代詩豪劉禹錫的詩經過反复錘煉,語言簡練自然,意象鮮明,內涵深厚,乍看沒有什麼新穎之處,但特別經得起咀嚼。 他的詠史詩,用經過精選的意象,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抒發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感嘆,歷來為人所稱道。
第十八集風流才子杜牧最擅長七言絕句。 他的絕句不僅在晚唐,就在整個唐代,也是當之無愧的一大家。 杜牧自負有出將入相的才能,還朝這方面做過努力,這就使他進行創作構思時,能視點高,視野大,從而使它的絕句境界特別寬廣,並寓有深沉的歷史感。
第十九集朦朧詩人李商隱最突出的貢獻,是進一步擴大了七言詩的表現力。 他的七律則用回環往復的詠嘆來渲染某種情緒,而很少講述具體的事實,叫人難於把捉。 他這種律詩叫人感到不容易讀懂而又總覺得像是讀出來了一點什麼新意。
第二十集唐末餘音從這經過補修的大雁塔,從這已經改頭換面的沉香亭,已經喚不回往昔的繁華。 只有詩能經得起時間風雨的侵蝕,保持著永不消褪的綠色。 從這裡輻射出來的唐詩,一千多年來一​​直震撼著中華兒女的心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