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2, 2020

宋孝宗赵眘,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死于1194年 宋高宗赵构,决定选派20名美女,去测试自己的候选接班人。 这是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已经53岁的宋高宗赵构,此时仍然膝下无子,他唯一的亲生儿子赵旉在建炎三年(1129年)的苗刘兵变中夭折,此后,在靖康之变中长期动荡逃亡的宋高宗,不知为何丧失了生育能力。 自己的亲身生儿子早夭,而在靖康之变中,宋太宗赵光义一系的子孙,几乎被金兵掳掠扫荡一空,痛定思痛,于是,在唯一的儿子夭折三年后(1132年),宋高宗赵构从民间先后选拔了两名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瑗(初名赵伯琮,进入皇宫后改名赵瑗,后又改名赵玮、赵眘)、赵璩在宫中培养。 赵瑗[yuàn],是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赵璩[qú],则是赵匡胤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后代。 眼下,两名候选的接班人已经进入壮年,赵璩得到了宋高宗的亲生母亲、太皇太后韦氏,和宋高宗的妻子、皇后吴氏的支持,而赵瑗,却先后遭到权臣秦桧,以及太后韦氏、皇后吴氏的反对。 毫无疑问,政治形势显然对赵璩更有利。 但宋高宗还想一试,于是,宋高宗赵构指示,将经过他选拔的20名美女,10人选送服伺赵璩,10人选送服伺赵瑗。 过了一段时间,宋高宗又将20名美女全部召回验身,结果显示,服伺赵璩的10名美女全部已非处女,而服伺赵瑗的10名美女却完璧如初。 尽管自己也颇为好色,但对于选拔谁为接班人,宋高宗自己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于是,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就在处理完母亲韦太后的丧事后,宋高宗正式宣布,将不近女色的养子、普安郡王赵瑗改名赵玮,并晋封为建王,立为皇子。 而将10名美女全部临幸的养子、恩平郡王赵璩,则被确定为“皇侄”,打发到绍兴府安置。 历时近30年的选拔后,宋高宗赵构,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又两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又将赵玮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赵眘[shèn],当年六月,一生都在兵荒马乱中奔波惶恐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的名义宣布退位,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赵眘(生卒年1127-1194年,1162-1189年在位)。 1 宋孝宗赵眘的亲生父亲,是赵匡胤的六世孙、小吏赵子偁。 早在公元976年的斧声烛影之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暴毙,此后,北宋皇位一直由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一系子孙继承,但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攻入开封的金兵几乎将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掳掠一空,此后,侥幸逃脱的康王赵构登基开辟南宋王朝,是为宋高宗。 但亲生儿子早夭的宋高宗赵构,一方面迫于现实,另一方面或许是感受到了某种天意,于是决定抚养赵匡胤的子孙作为候选接班人。 于是,在亲生儿子早夭三年后,绍兴二年(1132年),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六世孙,宋高宗赵构决定公开征选一位作为他侄子辈的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进行抚养,经过有关官员遴选,最终查明,当时南宋境内,共有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共1645人,而1645人中,10岁以下的男孩共有10人,经过一番遴选,官员们又在10人选了2位男孩入宫,以供宋高宗定夺。 两个小男孩一胖一瘦,在面见两个小男孩后,宋高宗原本决定选拔胖男孩留在宫中抚养,瘦男孩则赐予300两银子准备打发回家。 此时,一只猫出现在两人面前。 胖男孩童心顿起,一脚就踢得猫儿喵喵大叫,瘦男孩则安定自若。 宋高宗立马改了主意,觉得胖男孩“轻狂”的他,最终决定将瘦男孩留在宫中抚养。 这位6岁的瘦男孩,就是初名赵伯琮的赵眘,后来的宋孝宗。 尽管已经遴选了赵伯琮(赵眘)在宫中抚养,但皇宫中的政治,仍然波诡云谲。 赵伯琮(赵眘)入宫后,被交由婕妤张氏抚养。此时,宋高宗仍然年轻,他仍然梦想着自己能再生育儿女,拥有自己亲生的接班人,但时间一年年过去,经历苗刘兵变,一度被软禁被逼退位的宋高宗,早已被金兵和自己人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 皇帝始终无子,那么,养子必然很有可能,成为日后的接班人。 眼看张婕妤抚养赵伯琮(赵眘),明白个中利害的宋高宗的才人吴氏于是也提出,自己也要抚养一位皇子。于是,宋高宗又从民间征选了另外一位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即当时年仅5岁的赵伯玖(赵璩),将他交由吴才人抚养。 吴才人后来晋升为吴皇后,于是,吴皇后自然全力支持自己的养子赵璩。 但在最后一刻,面对宋高宗选送来服伺观察的10名美女,赵璩没有把持住。 赵眘则成功经受住了美人的诱惑。 事实即将证明,老道奸猾的宋高宗赵构,看人确实颇有眼力。 ▲宋高宗赵构并非无能之辈(1107-1187年)。 2 赵眘,是在一场瓢泼大雨中,即位登基的。 金朝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挥兵六十万、号称百万,分四路南下入侵南宋,幸亏在采石之战中,文臣虞允文仓促上阵,指挥宋军击败南渡的金兵,随后,金兵内乱,完颜亮在军中被杀, 在宋高宗赵构看来,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42年的整整15年间,金兵不断南下,先是攻灭北宋,后面又多次撕毁和议不断南侵,逼得宋高宗甚至一度乘船出海逃亡,到了绍兴十二年(1142年),忍气吞声的宋高宗甚至在金人的威迫下,不惜自毁长城、杀害名将岳飞,以换取金人的和议。 在宋高宗看来,在金人面前他一退再退,不惜杀害忠臣良将委曲求全,一方面顶着天下骂名,一方面甚至以侮辱性的臣子身份向金人皇帝求和,但金人还是得寸进尺一再撕毁和议南侵,金主完颜亮甚至在1161年南侵前,指派宋朝旧臣王全南下,在临安的朝堂之上,当着众位朝臣的面,以污言秽语,将宋高宗当面臭骂得痛哭流涕。 做皇帝做到了这个份上,宋高宗觉得自己实在是够了。 于是,就在虞允文指挥宋军击退金兵,完颜亮因为军变被杀后,自觉形势已有好转,面子上有点交代的宋高宗,此时也决定禅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56岁的宋高宗赵构正式禅位给皇太子赵眘,自己选择退位安度晚年。在赵构看来,当年他的父亲宋徽宗在金兵兵临城下时,强行将皇位禅让给他的哥哥宋钦宗,结果还是难逃父子两人一起被金兵俘虏的命运,这才有幸成全了他赵构。 但在兵荒马乱和金兵的不断南下入侵威胁中,南宋这个开国皇帝实在不好当,眼下,他实在倦了,也累了。 历时近三十年的考察,他相信,将皇位传给养子赵眘,不失为一个体面的选择。 在行内禅大礼时,仪式刚刚结束,就下起了大雨。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赵构起身回宫,但新晋皇帝的宋孝宗赵眘却坚持冒着大雨,亲自护送太上皇。 瓢泼大雨中,新皇帝、养子赵眘浑身湿透,赵构非常感动,不停地对身边的宫人说: “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宋高宗赵构确实没有看错人,他的这位养子,确实是南宋最有孝心也最有进取心的皇帝。 历史,似乎将呈现另一种可能。 3 36岁的宋孝宗赵眘即位的第二个月,就布置为岳飞平反,着手北伐大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宋孝宗顶着刚刚退位的太上皇赵构的压力,坚持为岳飞平反,为了顾及赵构的面子,宋孝宗以政治智慧下诏说: “故岳飞起身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对于宋高宗指使秦桧杀害岳飞的事实,宋孝宗将其委婉地表述为岳飞“坐事以殁”,但在私下接见岳飞仍然幸存的三子岳霖时,宋孝宗则痛惜地说: “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为了给太上皇宋高宗留足面子,使岳飞的平反工作顺利进行,在商议如何追谥岳飞时,朝臣们起初拟定为“忠愍”,但宋孝宗则认为,“使民悲伤曰'愍’”,这肯定会让太上皇心中恼怒,认为是在斥责他冤杀岳飞。最终,宋孝宗钦定,技术性地将岳飞追谥为“武穆”,如此即彰显了岳飞的功业,又保全了太上皇宋高宗的面子。 不能不说,意气风发的宋孝宗,在即位之初,就表现得既有雄心,又有政治智慧。 ▲剧照:如果没有宋孝宗,岳飞在南宋或许难以平反 即位第二个月,宋孝宗又将当时已经66岁的主战派老将张浚(1097-1164年)召入朝中,共商北伐大业,他对外声称: “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当时,金主完颜亮在1161年12月被杀,金兵开始北撤,而宋孝宗则是在完颜亮被杀后的第二年(1162年)农历六月即位,就在北方金国大乱的整整半年间,南宋都没有主动进取的态势。 宋孝宗上位后,立即开始着手北伐大业,但皇位的更替,显然让这位新皇帝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朝政和筹组自己的人马。 当时,宋孝宗每次面见太上皇宋高宗时,“必力陈恢复大计”,但宋高宗却畏敌如虎,每次都打断宋孝宗说: “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意思就是说,儿子,你等老头子我去世后,再讨论这件事吧。 宋高宗退位时,年仅56岁,但他显然已经在长期的动荡中,被金人吓得魂飞魄散,但36岁的宋孝宗却仍然锐意进取,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北伐金国,恢复河山。 但南宋建国初期的名将们,已经陆续凋零。 宋孝宗着手北伐的当年(1162年),当时,名将岳飞早已遇害20年,韩世忠已经去世11年,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兵拐子马的名将刘錡,也在宋孝宗即位前几个月去世,而在四川,名将吴玠已经去世23年,吴玠的弟弟、名将吴璘也已61岁垂垂老矣,整个大宋帝国,开国名将陆续凋零,只剩下个66岁的老将张浚仍然雄心万丈。 于是,就在筹划近一年后,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宋孝宗赵眘以张浚为主帅,开始统兵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宋军出兵一个月后,陆续收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但仅仅一个月又被金兵所败。 当时,金国接替金主完颜亮的,是被金国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年在位),在金主完颜亮被杀后、金国大乱的背景下,金世宗逆势崛起,先是平定北方契丹的叛乱,又南下安抚各位兵将,挥兵击败了南宋的隆兴北伐大军。 内有太上皇宋高宗的掣肘,加上名将凋零指挥失当,外又碰上了金世宗这位难缠的对手,宋孝宗指挥的隆兴北伐仅仅一个月就失败停歇,但即使停止北伐,当时南宋仍然占领着趁着金主完颜亮死后光复的商州、秦州、唐州、邓州等地,形势看起来仍然比宋高宗时期要好。 但掌权后站稳了脚跟的金世宗很快在击退南宋的隆兴北伐后,又挥兵南下,迅速攻陷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一半州县,无奈下,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南宋最终与金国再次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相比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绍兴和议,此次隆兴和议将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关系,从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名义上好听了一点点;另外则将之前献给金国的战争赔款从“岁贡”改为“岁币”,玩弄了一下文字游戏,但相比以前,隆兴和议规定将之前每年南宋进贡给金国的赔款,银、绢从各二十五万减为各二十万两、二十万匹;另外南宋还将金主完颜亮死后光复的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商州、秦州等六地割让给金国。 与绍兴和议后,宋金两国维持了二十年和平相比,隆兴和议后,宋金两国又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但宋孝宗并非宋高宗,他仍然不忘北伐大业 。 隆兴和议达成前,面对金兵再次南侵的压力,在太上皇宋高宗的干预下,主战派代表、宰相张浚被罢免,改为任职福州,这位当时年已68岁的老将含恨南下,并在被贬途中病逝,临终前,籍贯四川的张浚留下遗嘱说: “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侧,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张浚的悲剧在于能力不足,宋孝宗没有可用之将 面对张浚病死途中的残酷现实,当时,宋孝宗手下已几乎无人可用,于是,他起用在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仓促上阵、击败金兵的文臣虞允文,对其予以重任,对于上任宰相的虞允文,不甘心北伐失败的宋孝宗说: “丙午(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 但隆兴北伐失败后的宋金格局,已不同于岳飞刚刚遇害时,当时,金世宗在北方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这位女真人的皇帝十分朴素,甚至不愿意穿丝织的龙袍,北方金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库日益充盈,出现了所谓的“大定盛世”。 北方安定,一时无机可乘,虽然宋孝宗有恢复之志,但时代的格局,南宋与金国国力的均衡,加上南宋缺乏恢复之臣,都使得宋孝宗难以打破这种均势。 在此情况下,宋孝宗仍然孜孜不忘北伐,就在乾道八年(1172年)送虞允文前往四川整军备战时,宋孝宗特别赐给虞允文以家庙的祭器,以示宠遇,并约定要与虞允文一起,从东西两面一起出师北伐: “如果西师(指四川宋军)出兵而朕还在犹豫,那就是朕辜负你;如果朕已经行动而你仍在犹豫,那就是你负了朕。” 虞允文赴任四川一年后,1173年,宋孝宗再度手诏虞允文,催促虞允文一起出兵北伐,但注意到北方金国政治稳固、国力强盛的虞允文,则规劝宋孝宗要“相时而动”,宋孝宗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虞允文是在敷衍辜负他的期望。 一直到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一直在四川整军备战的虞允文因为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但宋孝宗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虞允文辜负了他的期望,一直到虞允文去世三年后(1177年),宋孝宗在一次大规模阅兵检阅虞允文生前训练成军的部队时,才惊喜地发现这支军队仪容整齐、都是年少健壮之人,对此宋孝宗才感慨地说: “之前虞允文进行裁汰之法,如今才见成效。只谈采石一事,也是奇绝。” ▲幸运存世的宋孝宗写给虞允文的手诏。 但宋金两国在隆兴和议后,都已无力再打破均势,南北一直对峙,这种长期没有战事的生活,也并不能泯灭宋孝宗的雄心壮志。 为此,宋孝宗在隆兴和议后仍然举行了三次大阅兵,并且亲自练习骑马射箭以保持体力,这在宋朝的皇帝中非常罕见,为了锻炼身体,宋孝宗暗中命人铸造了一根黑漆精铁拐杖手持锻炼,有一天,他到后花园忘了携带拐杖,就命小宦官回去寝殿取来,没想到过了很久,两位小宦官才抬着拐杖吭哧吭哧赶来,众人由此才知道,这根拐杖竟然如此之重,两人扛着都还嫌重,宋孝宗竟然举重若轻。 或许在宋孝宗看来,即使北伐已败,他心中仍然不忘光复,一直在锻炼身体,渴望像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一样,亲自带兵出师北伐。 4 但北方无隙可乘。 对于宋孝宗的励志北伐,北方金国的金世宗也始终保持着警惕,金世宗经常告诫臣子们说:“我估计宋人的所谓和议,是不可靠的,他们一直在整军备战。” 面对堪称对手的金世宗,宋孝宗则在一年年的等待中熬白了头发,对此,后世人经常感慨地说,宋高宗朝是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宋孝宗朝是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面对宋高宗残酷冤杀岳飞、葬送南宋初期北伐大好局势的局面,宋孝宗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岳飞了。 淳熙四年(1177年),有一次宋孝宗就对大臣们说: “大家都不愿意北伐。我真不明白,如果你家有一百亩田地被人强占了五十亩,难道你还会规规矩矩地写信请求他归还吗?大家遇到私人利益都是明白人,一旦碰到要为国事拼搏,就都不说话了。” 朝臣们默不作声,他们有的或许赞成北伐但却能力不足,有的则担心主张北伐最终落得像岳飞一样无辜惨死,而更多的臣子,则已经习惯了临安城和南方的安逸生活,对于是否北伐、如何北伐,朝臣们已经普遍意兴阑珊了。 ▲宋孝宗的书法。 而宋孝宗也并非单纯之辈,对于宋高宗时期出现秦桧专权,甚至一度君弱臣强,以致宋高宗要在靴筒中暗藏匕首防身的教训,宋孝宗一直引以为戒。 为此,宋孝宗在执政的27年间,先后更换了17位宰相和34位副宰相(参知政事),这种频繁更换宰相的目的,就是在于防止权臣专权,以加强皇权。 为了巩固皇权,宋孝宗在任内有两年多时间,甚至故意不设置宰相,而令副宰相参知政事暂时代理宰相行事。出于对宰相的不信任,宋孝宗甚至经常绕开三省和枢密院,直接以“密旨”办理大小政务。当文官集团进行反击质疑时,宋孝宗则回应说: “宫中一饮一食,如果都要走程序,那么事情何时才能办完?” 但他关注的,可不是什么“一饮一食”,而是人事、司法、行政等诸多大事,为了绕开朝臣,他开始起用他在被封为建王时身边的侍从,使得宋孝宗朝的朝政,出现了“外廷事务内廷化”,对此,文官集团发起反击,结果就是抗命的中书舍人张震、给事中金安节等人纷纷被贬,而跟随宋孝宗的侍从龙大渊等人则继续升官。 在士大夫们看来,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士大夫们一直秉承着“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原则,因此,士大夫群体普遍对于皇权对政治的过度干涉,带着一种抵制态度,因此,宋朝皇权与士大夫角力的结果,如果双方妥协顺利,就是宋仁宗朝的和谐局面;如果皇权弱势,就是宋高宗朝一度出现的君弱臣强局面;如果士大夫过度强势,就有可能出现南宋后期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弄权局面。 对此,宋孝宗一直心中谨慎,维护皇权的权威,但在一次宋孝宗想要过问户部的出纳细节后,户部侍郎周葵很不客气的说: “这么小的事您也关心,真是出人意料!一定是龙大渊等人想从中图利谋私吧?” 对此,宋孝宗“色为动”。 皇帝强势,士大夫们吃多了苦头,敢说话的自然就少了,敢冒头的自然就更少,这也使得士大夫们对于北伐也一直呈现意兴阑珊,个中原因的复杂,不是简单的忠勇或懦弱可以评判。 南北多年相安无事,这也使得宋孝宗更加关注内政、勤恳治国,当时,宋孝宗下令将纸币“会子”作为法定意义的权威货币辅助流通,更加促进了纸币在南宋境内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宋孝宗大力兴修水利、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为了裁撤冗官,宋孝宗仅仅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一年,仅在临安府就裁撤冗官近千人。 在这位经常穿着旧衣服上朝的皇帝带领下,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会,当时南宋国库充盈、钱货堆积如山,以致于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对此,元朝宰相脱脱在主持编撰《宋史》时,就赞誉宋孝宗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5 但北伐无望的痛苦,仅仅是宋孝宗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里,他还要面对太上皇宋高宗和儿子赵惇的为难。 宋高宗赵构在1162年56岁时禅位,此后,他还继续活了25年,一直到1187年,才以81岁的高龄去世,这在古代皇帝中非常少有。 一位长寿的太上皇,自然对现任皇帝形成了诸多掣肘和干预。 尽管默许了养子宋孝宗对岳飞的平反,但一旦涉及到北伐等根本大计,宋高宗也经常出面阻拦,而隆兴和议尽管出于无奈,但宋高宗在背后的影子,肯定也不能无视。 即使对于普通的人事,太上皇宋高宗也经常发号施令。有一次,太上皇赵构到临安的灵隐寺喝茶,有个行者伺候得非常殷勤,后来赵构一问,此人便说自己是因为得罪上司被诬陷降罪。 太上皇于是发话,说要让此人官复原职。但宋孝宗一查,该人原来是个贪赃枉法之徒,当然不能应允。 结果当赵构再次在灵隐寺,听到此人的诉苦后,赵构立马勃然大怒,他生气的并不是此人是否清白,而是他作为太上皇的权威竟然得不到重视,对此他当面对宋孝宗赵眘发脾气说: “我老了,没人听话了,行者的事你为何至今不办?” 宋孝宗无奈,只得让此人复职上任。 在宋孝宗看来,他从平民一跃而成为天子,养父宋高宗的恩情无以报答,所以他唯有以孝道来回应养父太上皇的恩德,哪怕这是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大业的北伐,或是关涉到政坛清白的人事任免,他都难以在背后,彻底摆脱那位养父和太上皇的影子。 在王道与孝道之间,他谨慎小心地处理着与太上皇宋高宗的关系,甚至有的时候,他宁愿用所谓孝道,来违抗王道。 而太子赵惇和儿媳妇太子妃李凤娘,也没让他少省心。 宋孝宗共有四个儿子,但长子庄文太子赵愭早逝,二子魏惠宪王赵恺为人仁弱、难堪大任,为此宋孝宗反复考虑,最终改立三子赵惇为太子。 赵惇在乾道七年(1171年)25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但中间当了整整18年太子,一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43岁时才即位,是为宋光宗。 在这种长期作为储君的漫长煎熬中,赵惇心情抑郁,有一次,他甚至向父亲宋孝宗暗示说, “儿臣的胡须已经开始变白了,前些天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物给我,但儿臣却没敢使用。” 言下之意,赵惇是在暗示父亲说,自己胡子都白了,你却还没禅位。 宋孝宗自然听出了言外之意,于是略带讥讽的调侃说: “有白胡须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持重,何必要用药把它染黑呢?” 宋孝宗在36岁时接受宋高宗的禅位登基,但让他放心不下的,除了自己的北伐大业,还有儿子赵惇的惧内、精神表现等问题,根据史料记载,赵惇的妻子李凤娘非常凶悍,他身边的女子只要敢于靠近赵惇,就会受到报复,有一次,赵惇无意中夸奖一位宫女的双手非常白皙,没想到第二天,李凤娘就给赵惇送去了一只食盒,里面装着的,正是那名宫女的双手。 对于自己这个儿子的不争气,宋孝宗看在眼里,因此他一直心存疑虑,甚至想过要废掉太子妃,但如此重大的决定,他又始终犹豫不定。 ▲宋光宗(1147-1200年)。 6 就在这种岁月的煎熬中,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太上皇宋高宗赵构驾崩,尽管并非赵构亲生子,但秉持孝道的宋孝宗却非常痛苦,为此两日不能进食,为了服丧,宋孝宗赵眘甚至放弃以日代年的传统做法,提出要为太上皇赵构服丧三年。 两年后,在太上皇赵构去世后,一直悲伤萎靡的宋孝宗决定效仿养父,向儿子赵惇禅位,淳熙十六年二月(1189年2月),宋孝宗最终禅位于儿子赵惇,赵惇即位,是为宋光宗。 等到自己也成了太上皇,宋孝宗赵眘才突然醒悟到,古往今来像他一样真心对待太上皇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宋光宗即位后,成为皇后的李凤娘更加肆无忌惮,李凤娘甚至在绍熙二年(1191年)十一月,趁着宋光宗离开皇宫举行祭天大礼时,下令杀害了宋光宗的宠妃黄氏。 当天,宋光宗在祭天时风雨大作,宋光宗以为遭遇天谴,忧惧不安,此后,宋光宗的“心疾”越来越严重,加上宠妃黄氏之死的打击,根据史料的记载,宋光宗在此后可能得了间歇性精神病,以致不能正常处理朝政,李凤娘因此得以把持朝政,“多取决于后”。 本来,宋光宗赵惇就对父亲宋孝宗迟迟不禅位感到不满,因此在自己即位后,对父亲宋孝宗多有不敬,宋光宗得病之后,举止失常,控制内政外务的李凤娘因此更加肆无忌惮,甚至控制不让宋光宗去问候父亲宋孝宗。 有一次,宋孝宗在临安城内游览东园,宋光宗不仅没去侍奉,还故意不参加家宴,不仅如此,不知道是宋光宗还是李凤娘,甚至故意派出宦官前往捣乱,宦官们弄了一群鸡放到东园,然后一边抓一边喊道“现在捉鸡不着!” 当时,捉鸡意为向别人讨要酒食,而宋光宗和李凤娘的用意,是以此讽刺作为太上皇的宋孝宗,竟然不知趣。 禅位给这样的儿子,又有这样的儿媳妇,宋孝宗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在宋孝宗从1189年禅位到1194年去世的五年间,宋光宗看望宋孝宗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少,绍熙四年(1193年)九月,当时宋光宗已经有半年没有看望父亲宋孝宗,对此朝臣非常不满,“坚请”宋光宗“过宫”看望父亲宋孝宗。 就在宋光宗犹豫不决时,皇后李凤娘出面要拉回宋光宗,中书舍人陈傅良急忙拉住宋光宗的衣服不让走,李凤娘于是破口大骂,陈傅良痛哭流涕,宫中乱成一团。 到了绍熙五年(1194年),从正月一直到六月,宋孝宗一直重病,但儿子宋光宗和儿媳皇后李凤娘就是故意不往探视,对此,从宰相以下的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论谏”,仅仅兵部尚书罗点一个人就上了35封奏疏,整个朝廷内外对于宋光宗和皇后李凤娘的表现“人情汹然”、“道路流言”。 但一直到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九日驾崩,一生以孝道闻名的宋孝宗赵眘,都没有等来儿子的探望。 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后入殓出殡,宋光宗和皇后李凤娘还是故意不愿出面,皇帝不至,太上皇的丧礼无以成服,最终,群臣只有请出宋高宗仍然在世的太皇太后吴氏来代替皇帝主持丧礼。 宋光宗失常至此,皇后李凤娘更是忤逆不道,整个南宋帝国上至群臣,下至百姓,都被皇帝皇后的无礼所激怒,于是,就在宋孝宗去世后26日,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四日,以郭杲和韩侂胄等人为首,群臣们发起政变,并抬出太皇太后吴氏出面,废黜了宋光宗,改立宋光宗的儿子赵扩为帝,是为宋宁宗。 宋光宗对此毫不知情。一直到政变第二天(绍熙五年七月五日),当韩侂胄陪同宋宁宗前往觐见父亲宋光宗时,宋光宗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 只是苦了志在恢复北方的宋孝宗,从王道而言他无法北伐收复故土;从孝道而言他一生恭谨,老来却被儿子儿媳所侮辱漠视。 倒是在他死后参与谋划政变的外戚韩侂胄,在日后,也将发起一场遭遇失败的开禧北伐。 而早在当初隆兴和议后,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赵眘就曾经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远处在风里飘荡的钟声将他惊醒,他不知道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于是,宋孝宗请来灵隐寺的慧远禅师解梦,慧远禅师告诉他说:“梦想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梦想。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宋孝宗又接着追问说,那么钟声究竟是真是假? 慧远说:“你听到了即使没有人敲也是真。你听不到即使有人在耳边敲,也是无。” 人生恍如一梦,即使帝王大业,北伐成败,不也付诸真假一梦,是非成败转头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