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30, 2013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百科名片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作品名称: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
作者:杨慎

目录
作品原文
歌曲
展开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

注释

⑴淘尽:荡涤一空。
著名书法家(聂成华)书《临江仙》词
  著名书法家(聂成华)书《临江仙》词
⑵渔樵:渔翁和樵夫。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滚 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 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1]
醒醉《滚滚长江东逝水》隶书欣赏
  醒醉《滚滚长江东逝水》隶书欣赏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杨廷和之子,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
杨慎画像
  杨慎画像
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公元1511年(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众臣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2]因 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为明代三大才子其中之一,最为博览,号称“无书不读”。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 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临江仙
  临江仙
从 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 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 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 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 “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 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 外。
“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 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 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 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 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东坡也写过“赤壁怀古”,用的是《念奴娇》词牌,起首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并非有意给三国的故事写开场白,可是说到无情历史和千古英雄的时候竟然产生不谋而合的感触。即使明代的杨慎受到宋代苏轼的影响,那也一定是怀着深深的同感,不仅限于字句修辞的模仿。
杨慎之所以能够以这样高远而深邃的眼光看待历史,产生出这样令人触痛的感慨,写下这样气度宏阔的词篇,跟他的个人身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明代文人中,杨慎的才气学识与悲剧命运都是令人称奇的。他的父亲是太子的老师,家境优越,他24岁就中了状元,春 风得意,成了众口一词赞美与羡慕的蜀中才子。然后为官十年,只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触犯了“龙颜”,让皇帝不高兴,杨状元和他的众多位同事在宫门外被剥掉 裤子和尊严,狠狠地打了一顿屁股,然后谪戍边关,在当时边远而落后的云南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35年。
江山永恒,人生短暂。杨慎愈老愈深悟这一点。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数百载之后,犹自慷慨激昂。淡语深刻,绝非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但又非要凭借举重若轻,漫不经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这或许就是所谓“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境界。
杨慎不是生来命运多舛,而是曾经那样春风得意——宦家子弟,高中魁首,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富贵家学,生而拥有;功名爱情,唾手可得。然而一切的一切在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想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再想回到美丽的故乡,已经不可能。
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词更加体现出淡语深刻,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 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 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感悟生命的本质不一定要自己经历痛彻入骨、心力交瘁的苦难,借鉴别人的人生感悟有时候也会使人们豁然开朗。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苏国龙书法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苏国龙书法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付。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 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 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 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1]

 

临江仙-蘇軾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 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一首词,作者是苏轼,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 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 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语言畅达,格调超逸。
作品名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创作年代:1082年
文学体裁:宋词
作者:苏轼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意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意画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⑴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⑵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⑶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⑷夜阑:夜尽。
⑸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编辑本段词牌格律

词牌

【临江仙】[4]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韵)。
家童鼻息已雷鸣。
⊙○⊙●●○△(韵),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韵)。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韵)。
夜阑风静縠纹平。
⊙○⊙●●○△(韵)。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韵)。[5]
词牌释义
临江仙 临江仙.妓席 欧阳修
〔题考〕 本调之创,本咏水仙,厥后依调填词,多属泛咏;字数增减,体乃增多。据万氏【词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体之多;更有六十二、 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调外,又有秦观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顾敻一首,尾作三字两句,俱非正格。欧公此调,据【野客丛谈】云:“欧阳永叔 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 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因即注题“妓席”,而后人即奉为﹝临江仙﹞调 为正宗。
〔作法〕 本调六十字,前后阕相同。起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韵。次为六字句,用韵。第三句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一三两字平仄不拘。四五两句恰与仄起五言绝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池外轻雷池上雨,
⊙●⊙○○●●(句)
雨声滴碎荷声。
⊙○⊙●○△(平韵)
小楼西角断虹明。
⊙○⊙●●○△(协平韵)
阑干私倚处,
⊙○○●●(句)
遥见月华生。
⊙●●○△(协平韵)
燕子飞来窥画栋,
⊙●⊙○○●●(句)
玉钩垂下帘旌。
⊙○⊙●○△(协平韵)
凉波不动簟纹平。
⊙○⊙●●○△(协平韵)
水晶双枕畔,
⊙○○●●(句)
犹有堕钗横。
⊙●●○△(协平韵)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上片赏析

词意图
  词意图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 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 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 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赏析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 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 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 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 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书法作品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书法作品
是 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 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 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 声。

编辑本段词外闲话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 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 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 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编辑本段宋词英译

Riverside Daffodils
Su Shi

  Drinking at Eastern Slope by night,
I sober, then get drunk again.
When I come back, it's near midnight,
I hear the thunder of my houseboy's snore;
I knock but no one answers the door.
What can I do but, leaning on my cane,
Listen to the river's refrain?

  I long regret I am not master of my own.
When can I ignore the hums of up and down?
In the still night the soft winds quiver
On ripples of the river.
From now on I would vanish with my little boat;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on the sea I would float.[1]

临江仙-李清照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期的代表词作。根据词序,此词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有数阕,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首。这两首词作于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初。
作品名称: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创作年代:
文学体裁:
作者:李清照


编辑本段版本一

作品信息

【名称】《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年代】
【作者】李清照
【体裁】

作品原文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1]

作品鉴赏

南 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枯,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 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 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 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 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 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 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 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 “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 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秣陵”,即金陵、建康。建康,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恩爱夫妻死别的 地方(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还埋葬在那儿。词人想象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 她只身飘泊,暂时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战乱频仍,连亲自去他坟上祭奠也不可能,自是不忍心看到这春光。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 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 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 对比,无限感喟。“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 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 “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 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 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 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 佳题材的事件。“试灯”,宋人最重元霄节。每逢元霄,灯市总是热闹非常,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称之为试灯。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 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 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 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 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整首词作几乎是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抒发的深沉,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2]

编辑本段版本二

作品信息

【名称】《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作品原文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3]

作品注释

①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③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④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3]

作品辑评

一、清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注:此首疑亦有伪,似借前《临江仙》调,模拟为之者。
二、赵万里辑《漱玉词》云:案《梅苑》九引作曾子宣妻词,《乐府雅词》下魏夫人词不收。以《草堂》所载前阕自序证之,自是李作无疑,王鹏运云:借前调模拟为之者,盖未之深考也。
三、唐圭璋《宋词四考·宋词互见考》:案《花草粹编》收此首作李清照词,但《梅苑》作曾子宣妻词。据《草堂诗馀》载 清照别一首《临江仙》自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临江仙》也。”是清照曾作数阕《临江仙》, 此阕起处相同,或亦清照作也。(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
四、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此首泛咏梅花,情调与另一首完全不同,未必同时所作。《乐府雅词》李词亦未收此首《梅苑》以此首为曾子宣妻词,《花草粹编》以为李易安词,俱不详所本,存疑为是。
五、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此词《花草粹编》作李词,《梅苑》作魏夫人词,其他宋代总集均未录,且词笔劣陋。半塘老人《漱天词》注:此首亦似伪作,乃借前《临江仙》调模拟为之者。兹不录。(齐鲁书社1981年11月出版)
六、周笃文:据《草堂诗馀》所引,在这一组《临江仙》之前,李清照缀有小序,对作词的缘起有所说明。序 云:“(略)”。可知乃是刻意仿效欧阳修迭字佳构而作的。然而却写得风致嫣然,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首词以咏梅为题(《花草粹编》调名下本有“梅”字), 人花合写,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 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 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 “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 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 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 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 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 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云何?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 了。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 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 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 “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 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李清照词鉴 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七、《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这首咏梅词,托物言志,以梅喻人。表面写梅,实际上写人。写梅花运用了拟人 的写法。“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无限恨”,赋予梅花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说是写人,却有梅花的物态形象:“发南枝”、“玉瘦檀轻”、 “浓香”,真是亦花亦人,梅与人浑然一体。寄托着女主人对远离身边的心上人的深情思念,为相思而憔悴瘦损,忧心韶华易逝、红颜衰老,心上人会对自己冷落和 疏远。意味悠远深长。(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作者李清照
  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4]

(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 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 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 清照集校注》。[5]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忆秦娥·临高阁 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萧条庭院 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梅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瑞鹧鸪·双银杏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行香子·草际鸣蛩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满庭芳·小阁藏春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添字丑奴儿·芭蕉 殢人娇·後亭梅花开有感
庆清朝·禁幄低张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皇帝阁春帖子 夏日绝句 上枢密韩胄诗
钓台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词论
打马图序
参考资料

 

临江仙·梅


作品名称:临江仙·梅
创作年代:
文学体裁:
作者:李清照


编辑本段原文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1]

编辑本段注释

①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③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④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赏析  细读这首赏花词,发现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身为女人,李清照无法真正干预闺房外面的世界,徒唤奈何。这样的托物言志法,与南渡前咏梅花之作,甚至是咏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别。

编辑本段赏析

细读这首赏花词,发现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身为女人,李清照无法真正干预闺房外面的世界,徒唤奈何。这样的托物言志法,与南渡前咏梅花之作,甚至是咏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别。

编辑本段格律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编辑本段词牌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常见的有三体,一是六十字,如苏轼词;一是五十八字,上下片第四句较苏轼词少一字,如李煜词;还有一体也是五十八字,上下片起句较苏轼词少一字,如晏几道词。前人也有在后片换韵的。另有《临江仙引》、《临江仙慢》,九十三字,是别格。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2]

编辑本段作者

作者李清照
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
[3]
(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4]

编辑本段辑评

一、清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注:此首疑亦有伪,似借前《临江仙》调,模拟为之者。
二、赵万里辑《漱玉词》云:案《梅苑》九引作曾子宣妻词,《乐府雅词》下魏夫人词不收。以《草堂》所载前阕自序证之,自是李作无疑,王鹏运云:借前调模拟为之者,盖未之深考也。
三、唐圭璋《宋词四考·宋词互见考》:案《花草粹编》收此首作李清照词,但《梅苑》作曾子宣妻词。据《草堂诗馀》载清照别一首《临江仙》自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临江仙》也。”是清照曾作数阕《临江仙》,此阕起处相同,或亦清照作也。(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
四、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此首泛咏梅花,情调与另一首完全不同,未必同时所作。《乐府雅词》李词亦未收此首《梅苑》以此首为曾子宣妻词,《花草粹编》以为李易安词,俱不详所本,存疑为是。
五、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此词《花草粹编》作李词,《梅苑》作魏夫人词,其他宋代总集均未录,且词笔劣陋。半塘老人《漱天词》注:此首亦似伪作,乃借前《临江仙》调模拟为之者。兹不录。(齐鲁书社1981年11月出版)
六、周笃文:据《草堂诗馀》所引,在这一组《临江仙》之前,李清照缀有小序,对作词的缘起有所说明。序云:“(略)”。可知乃是刻意仿效欧阳修迭字佳构而作的。然而却写得风致嫣然,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首词以咏梅为题(《花草粹编》调名下本有“梅”字),人花合写,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云何?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七、《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这首咏梅词,托物言志,以梅喻人。表面写梅,实际上写人。写梅花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无限恨”,赋予梅花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说是写人,却有梅花的物态形象:“发南枝”、“玉瘦檀轻”、“浓香”,真是亦花亦人,梅与人浑然一体。寄托着女主人对远离身边的心上人的深情思念,为相思而憔悴瘦损,忧心韶华易逝、红颜衰老,心上人会对自己冷落和疏远。意味悠远深长。(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   上片造境,下片言情。“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梅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瑞鹧鸪·双银杏
长寿乐·南昌生日行香子·天与秋光行香子·草际鸣蛩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满庭芳·小阁藏春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添字丑奴儿·芭蕉殢人娇·後亭梅花开有感
庆清朝·禁幄低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皇帝阁春帖子夏日绝句上枢密韩胄诗
钓台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词论
打马图序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作者欧阳修
《蝶 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欧阳修。创作年代,北宋。作品体裁:词。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一起一结颇受推赏。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 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 词之典范。
作品名称: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
作者:欧阳修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

编辑本段宋词英译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By Ouyang Xiu

  Deep, deep the courtyard where he is, so deep
It's veiled by smoke-like willows heap on heap,
By curtain on curtain and screen on screen.
Leaving his saddle and bridle, there he has been merry-making.
From my tower he can't be seen.

  The third month now, the wind and rain are raging late,
At dusk I bar the gate,
But I can't bar in spring.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
I see red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玉制的马衔。
⑷雕鞍:精雕的马鞍。
⑸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⑹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⑺乱红:凌乱的落花。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编辑本段词牌简介

【蝶恋花】
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3]

编辑本段格律介绍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庭院深深深几许,
○●○○○●▲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
雨横风狂三月暮,
●●○○○●▲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上 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 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 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 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 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 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 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 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 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 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 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 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画像[4]
欧阳修[5](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 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 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 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6]
欧阳修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 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 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 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2]